在相机的江湖里,有一种常常被神话的存在,那便是中画幅相机。更大的传感器、更高的像素、更优的画质,使它们在拍摄者眼中具有“画质之神”的地位。然而,既然中画幅相机如此之好,为什么它始终未能成为相机的主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
首先必须承认,中画幅相机的最大优势确实在画质。它有比全画幅更大的传感器,使得它具有更高的像素密度、更宽的动态范围和更好的噪点控制能力。这使得中画幅相机在照片拍摄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需要高精度的商业摄影中,中画幅几乎是标配。但这对于普通拍摄者来说,这样的优势是否真的“值得”呢?这就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首先拦在大多数人面前的第一道门槛就是价格了。即使近年来富士推出了价格相对便宜的GFX系列,把中画幅机身价格控制在3万左右,看起来似乎与高端全画幅相机价格差不多了。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中画幅相机的镜头极少有副厂的,随便一支原厂镜头就要上万。而且由于传感器更大,镜头的构造也更复杂,因此它的体积与重量也更大更沉。最终一个完整的中画幅相机,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起步,这对于普通拍摄者在购买预算来说是比较吃力的。
![]()
说到“为拍照而拍”,还要谈谈它在性能方面的不适应。尽管近年来中画幅相机在对焦与连拍速度方面都有了不少进步,但整体依旧比不上全画幅相机。例如,在需要高速连拍的场景下,中画幅很多机型只能达到5-8张每秒的连拍速度,这是满足不了拍摄需要的。再比如自动对焦,虽然富士最新一代GFX 100 II已经加入了AI对象识别、全像素对焦点布局,但在速度、反应、追焦连续性等方面,还是难与全画幅旗舰相机相抗衡。在拍摄一些运动题材,中画幅相机完全不占优,甚至还有点落后。
再加上中画幅相机镜头数量少、配件选择少、二手市场冷清、售后成本高,更可看出中画幅相机本来就不是为普通拍摄者准备的。
![]()
还有中画幅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对后期处理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张一亿像素的RAW格式照片轻松超过100MB,如果再加上16bit色深和高宽容度,一次拍摄几百张照片下来,动辄几十G的大小,使得一般的电脑难以承受。此外,中画幅的强项在于照片画质细腻、层次丰富,但这种优势其实在日常使用中并没有多大用处。很多人用半画幅甚至手机拍的照片,在网络上查看依然效果不错。中画幅相机画质的差距,更多是在放大输出时才能体现出来,而普通拍摄者基本上不会把照片冲洗到一米长、贴满展墙。所以中画幅相机在网络传输中的高画质并没有体现出来。
![]()
所以归根到底,中画幅相机不是不好,而是“过于专业”。它代表了一种对画质的极致追求,但也伴随着代价。在性能均衡、生态完整、价格相对便宜的全画幅时代,中画幅更像是一种“奢侈品”,是一部分拍摄者的终极梦想,但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对于普通拍摄者来说,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相机的画幅大小,而是拍摄者是否真的热爱拍摄、是否能坚持拍摄,以及拍摄者是否能把手中的拍摄器材发挥到极致。如果是,那不管用的是手机、半画幅、全画幅,甚至中画幅,拍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拍摄者想法的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