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快两年了,全球都在盯着 “真凶是谁”,如今终于有了 “新进展”—— 据德新社 8 月 21 日报道,德国检察官突然宣布,一名乌克兰嫌疑人在意大利被捕,罪名是涉嫌在 2022 年 9 月参与破坏北溪管道,还说这人隶属于某个团伙,三年前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给两条北溪管道装了爆炸装置。
消息一出,不少人第一反应是 “终于有结果了”,但稍微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哪是 “抓真凶”,分明是西方找了个 “替罪羊” 来搪塞!为啥这么说?三个关键点把猫腻摆得明明白白。
一、“嫌犯身份” 太 “巧”:选乌克兰人,既能甩锅又能堵嘴
先看最耐人寻味的 “嫌疑人国籍”—— 乌克兰。这身份选得简直 “精准” 到离谱:
对西方来说,把脏水泼给乌克兰,能完美避开 “自己人动手” 的嫌疑。要知道,北溪被炸后,外界最怀疑的是谁?是美国。毕竟美国一直反对北溪管道,甚至拜登曾公开说 “要终结北溪”,炸管道最符合美国削弱俄欧能源联系的利益。现在抓个乌克兰人,正好把焦点从美国身上移开,让 “美国作案” 的猜测暂时降温。
对乌克兰来说,就算想反驳也没底气。毕竟乌克兰现在靠西方援助过日子,要是敢说 “不是我干的”,万一惹恼了德国、美国,断了军援和经济支持,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只能 “默认” 这个 “嫌犯身份”,就算心里委屈也没法多说 —— 等于西方找了个 “不敢反抗的替罪羊”。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只说 “乌克兰嫌疑人”,却没提这个 “团伙” 的背后是谁、资金从哪来、有没有其他国家参与。是真查不出来,还是故意不查?答案不言而喻。
二、“调查时机” 太 “妙”:选在俄欧关系敏感时,转移矛盾
再看时间点 ——8 月 21 日官宣逮捕。这时候抓 “嫌犯”,时机选得太有 “深意”:
当下俄欧关系正处在 “微妙节点”:欧洲能源危机虽有缓解,但对俄能源的依赖还没完全切断,不少欧洲国家私下想和俄罗斯缓和能源合作;同时,乌克兰反攻不力,西方对乌援助的分歧越来越大,德国国内甚至有声音呼吁 “减少对乌支持”。
这时候抛出 “乌克兰人炸北溪” 的消息,正好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转移欧洲民众对 “能源困境根源” 的不满 —— 毕竟北溪被炸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民众怨声载道,现在抓个 “乌克兰嫌犯”,能把怨气引向乌克兰,而不是反思 “西方对俄制裁”“美国搅局”;二是给欧洲国家 “绑上战车”—— 既然 “乌克兰人炸了管道”,西方反而能以此为借口,说 “乌克兰是为了对抗俄罗斯才这么做”,倒逼欧洲继续支持乌克兰,不能 “临阵脱逃”。
这种 “借替罪羊转移矛盾” 的操作,西方玩得可谓炉火纯青。
三、“案件细节” 太 “糙”:关键信息全模糊,更像 “走过场”
最让人怀疑的,是德国公布的 “案件细节”——全是模糊不清的表述,根本经不起推敲:
只说 “嫌疑人隶属于一个团伙”,但团伙有多少人?成员来自哪些国家?有没有幕后指使?半个字没提;只说 “在博恩霍尔姆岛附近装爆炸装置”,但怎么避开丹麦、瑞典的海域监控?用的什么设备?资金和技术从哪来?这些关键信息全是空白。
要知道,北溪管道在波罗的海深处,炸管道需要专业的潜水设备、精准的爆破技术,还得有能力在北约监控密集的海域行动 —— 一个普通的乌克兰团伙,有这么大的本事?显然不可能。背后要是没有更强大的力量支持,根本办不成这事。
但德国偏偏不查这些 “关键线索”,只抓了个 “乌克兰人” 就草草官宣,这哪是 “破案”,分明是 “找个靶子交差”,给全球一个 “我们在做事” 的假象,实则把真相永远捂在鼓里。
说到底,北溪被炸案从一开始就不是 “简单的破坏案”,而是关乎俄欧能源命脉、地缘政治博弈的大事件。西方现在抓个乌克兰人当替罪羊,本质是想掩盖真相 —— 毕竟真凶很可能就在 “自己人” 里,一旦曝光,不仅会引发俄欧彻底对立,还会让西方内部互相猜忌,甚至动摇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一个模糊的 “乌克兰嫌犯”,堵不住全球对真相的追问。只要西方不彻底公开调查细节、不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这场 “替罪羊闹剧”,只会让更多人看清西方所谓 “正义”“透明” 的真面目 —— 不过是利益至上的遮羞布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