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高铁去泡面化”的讨论余热未消时,高铁站台吸烟问题又引发了网友热议。
网友表示,相比泡面味,站台二手烟更让人难以忍受,建议在站台等候列车处也禁止吸烟。
对此,12306工作人员回应称,站台大部分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
这一回应看似合理,却揭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有限的公共空间中,不同群体的权益如何平衡?
每年都有将近二十次出行记录,平日里钟爱泡面,但不知为啥,对别人碗里飘出来的泡面味道总会下意识绕道,很忌讳在有其他人的场合吃泡面。
因为工作的关系,年轻时几乎绕不开二手烟的熏陶,习惯性宽容并保持微笑。
从吸烟者的视角看,吸烟是一种难以克服的成瘾行为和个人选择,长途旅行中,数小时的禁烟环境确实制造巨大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些烟瘾大的因此选择绿皮车。
站台停留的几分钟,成为吸烟者难得“解瘾”的机会,他们遵循车站规定,在指定区域吸烟并使用灭烟设施,自认是在规则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这种诉求有其合理性——成年人的吸烟选择确实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然而,站台作为乘客集散的必要通道,其空间特性决定这里没有真正的“吸烟区”与“非吸烟区”的有效隔离。
站台人流密集,烟雾随风扩散,几乎无法控制在特定区域内,从无辜乘客的角度来说,他们被迫在有限时间内暴露于二手烟中,尤其是携带儿童、孕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健康受到直接威胁。
相比可以选择不食用泡面的情况,乘客对站台二手烟几乎没有规避的可能,这种暴露是非自愿且强制性的。
车站管理方面临着两难处境:设置专门吸烟区是对吸烟乘客的人性化考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真正隔离烟雾影响;而全面禁烟又面临执行难的问题——站台开放性强,停留时间短,监管力量有限。
车站需要在保障公共健康与尊重吸烟者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绝非简单的“禁”与“允”的二选一。
站台吸烟争议的核心,是公共空间中不同群体权益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相互尊重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客气,而应当建立在权利边界清晰划分的基础上。
权利行使应以不损害他人权益为边界,吸烟者的自由选择权与无辜乘客的健康权相比,后者显然具有优先性。
这不是对吸烟者的歧视,而是对公共健康的基本保障。
纵观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火车站台都已实施全面禁烟。日本新干线站台全程禁烟,设有完全封闭的吸烟室;香港铁路系统包括站台在内全面禁烟,违者处以高额罚款。
这些例子证明,站台禁烟并非不可实现,关键在于管理设计的精细化和执行力度。
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多管齐下——短期内,车站可优化吸烟区设置,采用科技手段如空气净化设备、封闭式吸烟室等,最大限度减少烟雾扩散。
中长期看,则应逐步推进站台全面禁烟,并通过加强戒烟服务,从根本上减少吸烟人群数量。
最重要的是,培养公共空间中的相互尊重意识——吸烟者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困扰,非吸烟者也应理解成瘾者的难处,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文明的象征,其运营管理应当体现进步的公序良俗,站台虽小,却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
在这里,我们每个人既是过客,也是公共空间的共同塑造者。
在烟雾缭绕的站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健康权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公共伦理的现实考验——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与保障公共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治理智慧。
唯有建立清晰的权利边界意识,配以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才能让站台不再成为权益冲突的战场,而是成为互相尊重的公共空间范例。
这不仅关乎吸烟问题本身,更关乎我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包容的现代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