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秋涛
傅秋涛,曾用名旭高、武民,1907年8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程家园村,七岁时学做农活,十岁后到地主家干活,十八岁参加雇农工会、曾任工会委员长,二十岁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
1929年3月,傅秋涛加入了中共;1930年,任嘉义赤卫团政委,曾率领2000余名赤卫队员参加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后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平江县工会委员长、湘鄂赣省总工会委员长。
1933年起,傅秋涛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第三作战区政治委员,参与领导了湘鄂赣苏区反“围剿”。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傅秋涛任浏阳、宜春、万载工作团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代理书记、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在与上级失去联系、部队损失严重的情况下,领导湘鄂赣边区军民坚持斗争,重建红16师。
1935年,傅秋涛领导红16师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并连续取得胜利,使部队由1000余人扩充到5000余人;但在同年夏,面对国民党军重兵“清剿”,在几次突围中被打散,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傅秋涛率领几百人的队伍,在极端险恶和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靠吃野菜、住山洞度日。
![]()
傅秋涛
![]()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副军长项英(右二)参谋长张云逸(右四)和曾山(右一)傅秋涛(右五)
1936年3月,傅秋涛在平江黄金洞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部队分散活动,转入游击战争,成立独立营并发展游击队,用盘旋式兜圈子的战术对付敌“清剿”,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1937年5月,傅秋涛任湘鄂赣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后来、毛主席在延安,评价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说:傅秋涛领导湘鄂赣边区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经过独立坚持的三年艰苦游击战争,取得了很大成果,来之不易。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秋涛组织各区红军和游击队集中到嘉义,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他出任司令员;后率湘鄂赣根据地的武装力量,编入新四军,他先后出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皖南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为抗击侵华日军,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壮大新四军,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1年1月,傅秋涛奉命率部向北转移,途中发生了皖南事变;他指挥部队浴血奋战,分散突出重围。在新四军2000多名幸存者中,傅秋涛部的士兵占据了一半;同时,傅秋涛也是皖南事变中唯一活下来的新四军高级将领。
晚年时,傅秋涛对皖南事变之后的突围仍感慨不已,说:“一纵之所以能突围敌军的重重包围,绝处逢生,最重要的是群众对新四军非常拥护和支持!”
![]()
1941年皖南事变后,突围出的指战员。前排的是傅秋涛、陈斐然夫妇
![]()
傅秋涛、陈斐然夫妇
皖南事变后,傅秋涛任新四军第7师副师长;抗战胜利后,他任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领导军区部队配合主力作战,并发动群众支援前线。1947年,主力部队撤离鲁南后,他奉命组成前方指挥部,领导当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同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周旋于鲁南山区。
1948年,傅秋涛任中共鲁中南区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兼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副政委,曾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并圆满完成向刚解放的大城市运输急需物资的任务。
建国后,傅秋涛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理书记兼山东军区政委、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武装部部长、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参与领导数百万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为实行义务兵役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1981年8月25日,傅秋涛病逝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