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仍然不愿意找工作,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刷短视频,甚至对父母的催促充耳不闻。
他们可能曾经是成绩不错的孩子,也是父母老师的骄傲,但是在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却突然“摆烂”,宁愿啃老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孩子沉浸在舒适圈中,陷入了低动力的躺平状态,不愿意工作,不愿意社交,父母对此感到焦虑。
![]()
但是现状是越催促亲子关系越差,越说教孩子越不愿意听,安慰孩子”不想干就先不干“吧,孩子就心安理得开始逃避。
鱼和海教育在分析了大量的成年孩子躺平案例后,给各位家长一个建议。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从根源上修复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动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孩子躺平啃老背后的真相
孩子不工作不社交,躺平啃老只是表象,背后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问题的累积和外化。
青少年时期是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
当孩子无法在学业、社交、个人兴趣等方面找到清晰的自我定位,或者在毕业后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竞争,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进而选择退缩,将自己封闭起来,以回避这种不确定性。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或者从小被父母过度包办,也会加剧他们的逃避行为。
如果孩子在过去的学习或生活中,屡次尝试却遭遇失败,或者父母干预过多,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成功,因此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再次面对失败。
长期窝在家里打游戏,刷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感,会让孩子沉迷其中。
![]()
现实世界竞争激烈,烦心事多,手机和游戏成为孩子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也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正常互动和发展。
最后,“空心病”会吞没孩子的自驱力和行动力。
某高校调查显示,42%应届生存在"职业意义缺失",他们不是懒,而是找不到"为什么而活"的答案。
当这些问题叠加,孩子就会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泊,而“躺平”和“啃老”不过是他们内心深处无助和迷茫的信号。
二、 如何唤醒孩子的“自驱力”?
(1)重建信任,减少对抗
当孩子陷入“躺平”状态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和催促,忍不住说些“你这样下去怎么办”或者“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努力”之类的话。
但往往越是施压,孩子反而越抗拒,甚至彻底封闭自己。
其实,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理解,而不是更多的压力。
试着换一种方式,比如轻轻问一句:“最近看你心情不太好,想聊聊吗?”而不是直接质问或指责。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缓冲,而不是立刻被逼着改变。
强行推着他往前走,反而会让他更退缩。
给他一点空间,让他知道你是站在他这边的,而不是来审判他的。
![]()
(2)帮助孩子找到“小成功”,积累自信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自我否定的状态时,很容易陷入“做什么都没用”的消极循环。
这时候,帮他找到一些小小的、可实现的成功就特别重要。
比如,如果他一直拖延着不找工作,与其催他“赶紧投简历”,不如鼓励他先完成一小步——今天只改一行简历,或者只浏览几条招聘信息。
哪怕只是出门散步半小时,也是一种进步。
当他做到了,及时肯定他:“你今天主动做了XXX,很有行动力!”这种具体的认可,比泛泛的夸奖更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停止包办子女,让子女成长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明明已经成年,却依然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整天浑浑噩噩,对未来毫无规划。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家庭的边界感模糊——父母还在用照顾小孩的方式对待已经成大的子女,而孩子也习惯了这种依赖模式。
其实,父母的爱不该是永远的包办和代劳。
孩子需要的不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照顾者,而是一个懂得适时放手、又能给予必要支持的后盾。
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已经是个大人了"的担当。
![]()
就拿经济支持来说,很多父母在孩子工作后依然按月打钱,生怕他们吃苦。但这种无条件的供给,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谋生的紧迫感。
不如和孩子好好谈谈,设定一个过渡期:"爸妈可以再支持你半年,之后就要靠你自己了。"
这样的界限不是冷酷,而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成长信号。
生活中那些看似贴心的代劳——帮忙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其实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生活的机会。
一个连自己日常生活都打理不好的人,又怎么面对更复杂的人生挑战?
把这些小事还给孩子,就是在培养他们最基本的责任感。
至于人生大事的选择,工作、恋爱、交友,很多父母总忍不住插手,觉得"孩子不懂事,我得替他把关"。
但说到底,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他需要学会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父母可以给建议,但别替孩子做选择。真正的爱不是掌控,而是相信——相信他有能力走好自己的路,哪怕会跌倒,那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放手不是放弃,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
让孩子在独立中学会担当,在责任中找到自我,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年礼。
![]()
三、 父母的改变,是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却要我们改变?”
心理学研究发现: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应”。如果父母总是焦虑、控制或过度保护,孩子就很难真正独立。
例如: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拖拉;
父母越替孩子做决定,孩子越没主见。
父母越焦虑,这份焦虑相应的越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鱼和海教育提醒家长:
“躺平”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他需要帮助的信号。
与其抱怨,不如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重新站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