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 长按复制 836712157 打开支付宝搜索领取.100%成功!
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曾被城墙所环绕。这些城墙,不仅承载着城市管理的重任,更是防御外敌的坚固屏障。同时,它们也深深刻印在无数人的记忆之中,成为时光的见证。
在历史上,天津城墙呈矩形,东西长南北短,宛如一只巨大的算盘,因而被誉为“算盘城”。然而,时至今日,即便是年长者也未曾目睹过这座城的城墙全貌,它究竟身在何处?
图源:天津广播
01
盘城的由来与传说
在明朝永乐年间,天津正式设卫筑城,开启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篇章。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为天津带来了城市的雏形,更为其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代的天津,曾是一个宁静的渔村。自北宋起,泥沽、小沙河便已声名鹊起。历经秦汉至唐宋的沧桑变迁,金代的直沽寨与元代的海津镇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
天津卫的“卫”字,源自明朝的军事建制,每卫士兵约为5600人,加上家属及服务人员,天津左、中、右三卫的人数多达两三万。当时,三卫指挥衙门便坐落于天津城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关于“算盘城”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明朝开国的军师名刘基,字伯温。他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唯独南侧一马平川,好像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
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一提到筑城,还有两件事叫他为难。第一件是眼前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第二件是城垣的位置应该建在三岔河口以南,还是以北?一时间举棋不定。
图源:津城事
一天夜里,已经鼓打三更,刘伯温心事重重,辗转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门,独自信步走去。这时候,夜深人静,万籁无声,皓月当空,星河灿烂。他走到三岔河口以南的地方,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头戴金盔,身披金甲,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本想转身退避,又一思忖:这位神爷三更半夜坐在此处,定有用意,我倒要弄个明白。于是,他放轻脚步,围着金甲神绕了一圈儿,看了个仔细。只见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盘,坐在那里坦然自若,不发一语。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无影无踪了。
转天,刘伯温立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锨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当”的一声。刘伯温叫大家小心,不可损伤挖着的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刘伯温大喜,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
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在四周照着金甲神擎的算盘模样,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城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恰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又以鼓楼为中心,辟街四条,街的两端,一抵鼓楼,一抵城门。这就是后来的天津城。
02
明清时期的重建与维护
然而,天津的城墙在建成后并未能幸免于洪水侵袭,因此明清两代政府都对城墙进行了多次的维护与重建。
在明弘治六年至七年(1493年至1494年)间,整饬天津兵备的山东按察副使刘福将原有的土城墙用砖石进行了加固,并在四个城门的上方分别嵌刻了“镇东”“定南”“安西”“拱北”的门额。
到了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总兵赵良栋对天津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他拆除了逼近城墙的民居,并将城墙向外改筑了三丈;在城墙的四个角落建造了角楼,其中东南角的角楼被命名为魁星楼;同时,他还更换了四个城门的门额名称,分别寓意着东连沧海、南达江淮、西引太行、北拱神京的宏伟愿景。
此外,赵良栋还疏浚了环城壕沟,并严禁填塞,以确保城防的安全。更进一步的是,他在城墙外的东南角建造了一座石闸,闸门上刻有“引汲受福”的字样,寓意着引水入城、福泽百姓的美好愿望。
当时城内四隅各有一个大水坑。在天津卫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和老城里水坑相关的顺口溜:一坑银子一坑鬼,一坑官帽一坑水。
赵良栋在南城墙的东端和西端以及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北端各建了一道水门,这些水门既与水坑相连,又与东南角的石闸连通。能够在涝时把城里的积水从水门排入护城河,经过闸口,泻入海河,又能在旱时引海河水入城。实现了水门的双重功能。
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城的护城河遭受破坏,盐商安尚义与安岐父子慷慨解囊,在旧城墙基址上进行了重建。此次重建工作在保持城墙周长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首先,城墙的高度从原先的三丈五尺降低至二丈四尺,同时保留了城墙上的箭垛。其次,为增强防御水灾的能力,城墙的梯形比例被加大,城基宽度从原先的二丈五尺增至三丈二尺,而城墙上的宽度则相应减少至一丈九尺。此外,为便于御敌作战,城墙上部增建了1454个箭垛。
同时,四个城门的门额名称也进行了更换,东门命名为镇海,南门为归极,西门为卫安,北门为带河。另外,东、南、西三座城门的外部还增设了瓮城设施。
据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清廷重修天津卫城墙达12次之多。
03
老城墙去哪儿了
1900年12月31号,天津城墙开始全面拆除。自此,496年历史的天津城垣不复存在。
图源:网络
拆下来的旧城砖,碎的垫了马路做了路基,整的有一部分被运到了山东威海卫,剩下的由拆城承包人出售。
当时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买到了英租界红墙道(今新华路)的一块地皮,他们通过都统衙门秘书丁家立,拆城墙的承办人之一曹剑秋买下了大量城砖,各建了一幢花园楼房。这两所房子现在的位置就在新华路199号到201号。
郑翼之旧居 图源:北方网
另外,在今天的唐山道、滨江道等地,都发现了老城的部分城砖。
当我们在今日的东马路、南马路上穿梭时,脚下或许正踩着那些曾垒砌城墙的古老城砖。那些关于金甲神的传说、四大水坑的顺口溜,都已成为城市文化的基因密码。
如今,矗立在老城厢的现代建筑与五大道保留的红砖洋楼,正在续写着这段穿越六个世纪的城事新篇。
添加族叔微信好友
获取最新城市动态
平时遇见的各种
新鲜事儿、突发事儿、烦恼事儿
也欢迎大家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记得读完点一下“”和“”!
“天津族”整理自万视达手机APP、天津广播、北方网、津城事、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