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同学聚会,听她说婆婆吃了发霉米住院,我心里咯噔一下。
去年夏天,我家也撞上事,新开封的米袋里爬满小米虫,儿子看到米虫立马就跑开了。这事让我对大米上了心。
我在厂里干活,查资料跑市场本不擅长,但为了家里老小吃得放心,也得琢磨。周末拉着放暑假的女儿(小姑娘嘴上嫌烦,但还是跟着),跑了好几家粮油店,自己查农科院资料,慢慢攒出套实在法子。
一、挑米这事儿,不能光听“妙招”
记得那天,女儿举着张揉过的白纸跑出来:“爸!你看,这米揉出油了!”纸上确实黄黄一层。我心头起了疑。
后来查农科院资料才搞懂。品质好的大米,通常不用抛光油。那种摸起来滑溜溜、特别亮眼的过度抛光,米粒外层好的营养,像 6成左右的维生素B1 可能就磨没了。规定也不允许加油。
1.我自己搓过很多次:
好米:干纸巾揉搓半分钟,留下像细沙的米糠粉,不油手。
要留意的米:纸巾明显发黄或有油印子。好米不该有这些。
2.掰开米粒看那个小白点(月牙痕):
好米:小白点半透亮。
可能不太好的米:小白点发白发闷。农科院老师说这个叫“腹白大”,可能 水分高,煮饭容易夹。
3.闻气味很重要:抓把米凑近鼻子吸气:
新米:清爽谷香。
陈米或存坏的米:味道闷沉,像旧干草。我有回买的米带干草味,煮饭锅底结了层硬壳。
二、南方这潮天,米虫防不住。我家的笨法子顶用。
去年梅雨季,米桶冒虫了。老婆急着要扔整袋米。
我想起电器厂里零件防潮的法子,试试冻冻看?效果还行。
冷冻杀虫法成了我家日常:
发现米生虫,找厚实密封袋装好(保鲜袋套两层),扎紧口。
塞冰箱冷冻室,调最低温(-18℃),冻足24小时。靠低温杀灭绝大部分虫卵。比放花椒彻底,也能对付霉菌。第一次只冻了8小时不顶事,虫子照样孵出来飞。时间必须够。
冻过后防再生虫,我家用带密封盖的塑料米桶。
桶底放个小纱布包:
里面装 几颗花椒 + 两三块陈皮 + 一小段掰碎的桂皮。它们散的味道扰虫子。
后来我加 两片晒干的柠檬皮,感觉效果更稳当。
三、煮饭添点料,兼顾营养口味。女儿长个子,营养得跟上。
女儿去年体检说缺锌。做爸爸的操心。后来朋友教了法子(他爱人是营养师),说煮饭加点东西有助补充。
我后来常这么煮:
两杯米配半杯多点绿豆(孩子嫌豆多就少放点)。这比例控糖补钾。
米淘洗干净,清水泡20分钟。米粒吸水更透,煮出来更软糯。
饭快熟、蒸汽顶盖时,掀盖 飞快滴两滴亚麻籽油(就两滴)。饭粒更有筋骨,还添点对脑和眼睛好的营养。有次用山泉水煮饭,味道确实清甜些。
四、我自己也花过冤枉钱:
米不是越白越亮越好! 过度打磨精白,外皮好营养(维生素、纤维那些)都磨掉了,可惜。
摸着太滑的“抛光米”要留心。多半加工过猛。
买过 “免淘洗”米,结果锅底沉一层灰沙。以后再不敢省这步。
几点自己琢磨的心得(供参详):
八月的“早熟米”(也叫早稻新米),我买得少。农科院材料提过,这种米里面一种叫 “直链淀粉” 的成分低。饭热着软,冷后容易变硬发粉(返生),还爱吸潮发霉。去年八月贪鲜买过一袋,第二天饭就发硬,袋角还霉了斑点。
对“智能米箱”的保鲜,我保留看法。在电器厂工作,自然想仔细些。那些宣传的 抽真空保鲜,每次开盖抽一次放一次,反而让米更多接触空气氧化。充氮气加湿度监控听着更实在。拆过一个标榜智能的米箱,里面核心就是普通干燥剂包……这跟我桶底塞个香料包有多大差别?个人觉得不太值。
五、老婆拿淘米水做了新文章:
淘米水静置澄清了:
擦油烟机灶台:去油不错,比洗洁精温和省事。
浇花:阳台那盆君子兰(老婆的心头好),隔阵浇点这水,新叶子冒得快,绿得也足。
晚饭时,儿子突然说:“爸,冰箱那袋新米,我们分成小袋冻了吧?”他仰着小脸,眼睛很亮。这句话把我心头说得热乎乎的。
碗筷一放,老婆女儿也动手。腾开冷冻层一层地方,一家人分装米袋,写上日期标签。包装袋的沙沙声在厨房里响。我一边帮着封口,一边想:过日子哪有什么大道理。无非就是把知道的那点事用出来,让老婆孩子、老爹老妈碗里的饭更安全点、吃得更顺口点。我在厂里干一天,图的不就是回到家看到他们围着饭桌吃得香,这种实实在在的安心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