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哥哥...”
陌生又熟悉的词语从吴若兰的口中说出,那是她和爸妈都牵挂不已的亲人,自从三十多年前一别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面,而被吴家人挂念的吴天一,彼时正在青藏高原钻研高原病。
13岁那年,吴天一下定决心要参军,家人劝他要深思熟虑,当时父母和妹妹准备去美国,而他放弃父亲所说的优渥条件,留在国内,后来跟随志愿军来到朝鲜作战。
那些年通讯不发达,吴天一回来后住处不定,和家人的联络就断了,家人不知道他是生是死,他独自求学、参军,在回来后,他选择响应号召,前往青海。
这是一个新的战场,来支援建设的大家怀揣着希望和梦想,可很快现实就给这群年轻人重重一击。
吴天一看到被送过来的病人,脸色突变,很明显病人呼吸困难,因为缺氧而面色发紫,嘴里在不断朝外吐着白沫,能感受到他的生命正在流逝。
“救救我...”病人挣扎着求救着。
他被送去进行紧急治疗,但吴天一和同事对他检查一遍,找不出他发病的原因,听送他来的人说,病人来高原前身体都很健康,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了。
原来病人跟他一样从朝鲜战场回来,是位退伍军人,没想到在这突发疾病,而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世。
没等他们找到病根时,又有相同症状的病人被送过来,但依旧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缓解病人的痛苦,却拯救不了他的生命,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离开,吴天一感到深深的悲痛,他下定决心要解决高原病。
他跟随调研队到更高的海拔地方去,看看在这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将见到的都记录下来,调查很艰难。
高原人民的生活不像山下都是聚集在一起,每家每户都隔得有段距离,有的住在偏远的地方,走几公里找一户人都是常态,没有车子只有骏马,驮着他们在无尽的高原上到处寻找。
为能更好地和当地人交流,他学会藏语,磕磕绊绊的和牧民们交流,一项项地仔细调查着,遇到有人生病时就帮忙治疗,大家对这群外来的调研人员都很友好。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深入了解,吴天一提出多种理论,并在调研的时候将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投给《光明日报》。
文章顺利发表后,吴天一很兴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居然让他找到了亲人。
早就成家立业的妹妹吴若兰,就在联合国里工作,每天都会阅读来自各国的报纸,特别是中国的报刊,她看得更加认真,就是这种认真让她看到了哥哥的名字。
她将好消息告诉给父母,全家人都激动难耐,但如何找到吴天一成了问题,想半天最后决定给领事馆求助,消息又传到大使馆,接着传回国内,几经辗转后电话打到研究所里。
“请找一下吴天一,我是他的父亲...”
被同事叫走的吴天一,听到熟悉的声音后,眼眶唰的一下就湿润了,时隔三十多年,一家人再次说上了话。
“天一,来美国生活吧,我们都很想你,在这里你能更好地发展。”父亲亲切地呼唤着他。
但他在去美国见过家人后,面对他们的挽留,还是选择拒绝,他看着父母说道:“能和家人相见,我很满足了,但我不能留下,祖国更需要我,如果不能在祖国做研究,那么就不叫事业,在青藏高原还有许多需要我帮助的人,他们在等着我回去。”
在告别父母后,他重新回到岗位上,继续自己的医学事业,在这条路上他经历了重重危险,受伤对他来说是常态,身体里断过14处骨头,心脏起搏器跳动了二十多年,只要身体恢复过来,他就义无反顾的再次奔波,他将一生都奉献出来。
参考信源:吴天一院士的“光明情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