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探秘与建造历程
说起这个杜加雷达,其实是冷战时期苏联搞出来的一个大玩意儿,早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琢磨了。那时候,美苏两个大国在军事上你追我赶,谁都不想落人后,尤其是洲际导弹这东西一出来,大家都急着找办法提前预警。
苏联的科学家们想啊想,觉得传统雷达看不远,得用超视距的办法,通过电离层反射信号来探测远方的导弹发射。最早的实验就是在乌克兰的米科拉伊夫附近搞了个小规模的系统,1970年左右建好,能探测到2500公里外的巴伊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火箭动静。结果一试,还真管用,信号反射回来,捕捉到导弹尾焰的痕迹,这下子信心大增。
接着,他们又在同一个地方扩建原型机,不仅能盯远东的发射,还能跟踪太平洋上的潜艇导弹轨迹,一直看到新地岛那边。功率虽然不高,但概念验证了,苏联高层觉得行,得赶紧上马正式版。
1972年,正式工程启动,选址在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附近,为什么这儿呢?因为靠近核电站,能有稳定电力供应,加上森林密布,好保密。
施工队伍从全国调来,钢材电子元件一大堆,地基挖好后就开始搭框架,接收天线阵列长达700米,高150米左右——标题里说140米,大概是约数,反正巨高,像一道钢铁墙挡在林子里。发射部分建在50公里外的柳别奇-1,也是一样的规模。整个项目代号5Н32,周围还建了封闭小镇切尔诺贝利-2,住着军人和家属。
![]()
建这个东西花了好几年,到1976年初步运转。苏联人投入巨资,据说耗费了上亿卢布,水泥钢筋堆积如山。技术上,他们用相控阵天线,信号在7到19兆赫兹之间跳频,脉冲宽度100微秒,每秒10次那种节奏。
早期测试时,国际上就察觉到异常,短波里冒出叩击声,但苏联一口否认,继续优化。另一个站点杜加-2在西伯利亚的科姆索莫尔斯克附近,也差不多时间建好,面向东方监视。整个系统成了苏联导弹防御网的一部分,确保能及时抓到北美方向的威胁。
![]()
干扰威力与守护严密
杜加雷达一开机,那影响力可大了去了。功率高达10兆瓦以上,信号以10赫兹频率脉冲发射,像啄木鸟敲树一样,全球短波都受影响。航空通信、业余无线电、商业广播、海上航行信号,全都乱套。
飞行员报告说无线电里反复叩击,操作员得切换频道躲开。国际投诉成堆,欧洲美国爱好者追踪来源,直指乌克兰北部。苏联人管它叫弧形雷达,但外面人昵称俄罗斯啄木鸟,因为声音太像了。干扰不光是噪音,还宽带跳频,带宽0.02到0.8兆赫兹,挡住合法频道。
![]()
这种干扰全球通讯的能力,其实是电磁战的副产品,但也成了战略工具,能扰乱敌方指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气不过,组了俱乐部叫俄罗斯啄木鸟猎人会,试着同步发信号堵它。
一些接收机厂家甚至加了啄木鸟滤波器,专门对付这个。信号从1976年开始频繁出现,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少,影响了海洋商业和公用传输,投诉信堆积如山。苏联否认存在,说是自然现象啥的,但事实摆着,短波频段全被搅和。
为了护着这个宝贝,苏联出动大量人力。站点周边部署严密,超过4000人参与守护,包括军人、技术员和后勤。轮班巡逻围栏,检查设备,发电机嗡嗡转,确保电力不断。切尔诺贝利-2小镇住着上千人,家属也算在里头,但总动员人数远超这个,全国调集资源。
守卫日夜值班,维护天线阵列,紧固部件,防范间谍。另一个站点杜加-2也类似,面向太平洋,监视潜艇发射。整个系统战略价值高,提供导弹预警,苏联依赖它获取情报。尽管干扰问题多,但他们视作必要代价,继续运行到冷战尾声。
![]()
系统终结与历史遗产
1989年12月,杜加雷达正式停用,冷战格局变了,战略需求减弱。科姆索莫尔斯克站点11月先关,设备部分拆除。切尔诺贝利这边1986年核事故后已停,辐射污染让维护难上加难。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接手,但隔离区限制进入。阵列留在林中,锈蚀严重,杂草缠绕。2010年一场森林火灾烧了周边,结构部分损毁,消防队灭火但辐射风险大。
![]()
如今,这东西成了历史遗迹,游客在导游下看看锈迹斑斑的巨构。隔离区内边界还巡逻,防非法闯入。杜加见证冷战结束,技术虽过时,但启示深远。苏联在预警上的努力,反映了时代对抗,如今全球通讯技术更先进,但那段历史提醒我们,军事竞赛的代价不小。杜加虽锈在切尔诺贝利,却留下了技术遗产,推动后来的雷达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