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12306回应“高铁站台禁烟”提议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引发关注。
![]()
近日,广州东站因停售泡面一事引发讨论,但网友的关注点很快转向另一个问题——高铁站台吸烟现象。
许多网友表示,相比泡面味,站台的二手烟味更让人难以忍受,建议在站台等候列车处也禁止吸烟。
![]()
![]()
![]()
对此,12306工作人员回应称,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回应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坚决支持高铁站台全面禁烟。
![]()
也有网友认为,全面禁止吸烟操作难度大,不如通过设立吸烟点或者吸烟室,解决露天环境抽烟的问题。
![]()
![]()
极目新闻发表评论称:
这一回应看似合法合理,却未能充分考量站台环境的特殊性和公众健康的迫切需求。高铁站台虽然多为露天,但实际环境并非完全敞开,加上大量旅客聚集,空气流通性并不好。当有人吸烟时,二手烟很容易久久不散,周边旅客,尤其是老人、孕妇和儿童,极易被迫吸入,健康受到威胁。
这早已不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涉及公众健康的公共议题。高铁站台禁烟,有利于公众健康,有益于社会文明,是合理的诉求,更是值得认真考虑的议题。
人民网评:
从“高铁建议勿食用方便面”,到网友“呼吁高铁站台禁烟”,两次网络讨论暴露出了同一个问题:公共空间内,如何兼顾个人爱好习惯与周围人群的感受,找到最大公约数?很显然,“一刀切”式的方案注定收效甚微。由于涉及不少人的诉求,实际执行中难免会遭遇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一刀切”难免会制造群体对立,甚至由此引发矛盾和纷争。
实际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机场内的吸烟室早就给出了“参考答案”。相比起单纯的“管”或“不管”,通过设置“吸烟点”“泡面点”等专属空间,既可以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也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设置“缓冲区”。提高服务的精度与温度,就能减少公众的不适感,从而最大限度谋取公约数。涉及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强化服务者意识都是破解难题的最优解。
延伸阅读:如何降低二手烟伤害?
据生命时报此前报道,“游烟”这类二手烟最擅长大范围攻击。
国外有试验显示:
在无风的条件下,烟头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可飘10米远;
若有风,烟雾中的化学物质甚至可达25米远;
烟燃烧点周围至少10米,都是烟雾的覆盖范围。
如果在路上碰到游烟,在无风的条件下,尽可能走到吸烟者前面,按照一般人的步幅算,最好离吸烟者15步之外比较安全。
如果天气有风,尽可能走到“上风口”那一侧。
![]()
来源:青年观察家综合中国青年报、人民网评、南方日报、极目新闻、生命时报、新民晚报、网友评论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