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 1998 年国内第一家宜家开业时的场景。
到场的不仅有宜家 CEO 莫贝里,还有上海市领导与瑞典大使,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尽管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剪彩时,莫贝里还是被现场数千名等候开业的市民惊到了,他说:“想过人会很多,却没想到这么多。”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位于徐汇的宜家,成了与外滩齐名的存在,是外地游客来上海必逛的 “景点” 之一。
次年,宜家马不停蹄在北京开设了第二家门店,依旧人潮汹涌,北京人仅用两周时间便把宜家家具买空了。
那几年,宜家在华销售额几乎以每年 40% 的速度增长。这样疯狂的增长势头,甚至惊动了早已退休的宜家创始人英格瓦。这位 74 岁的老人专程赶赴北京,在宜家商场里站了整整 4 个小时,只为弄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宜家?
最后,英格瓦乐观预言:只要中国有 20% 的人口属于中产,宜家在华销售额就能赶上欧洲市场。
如今,中国中产群体占比早已突破 20%,但宜家却不复当年之勇。前不久,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宣布,将在华运营超 10 年的荟聚广场以 160 亿元价格出售,接盘方正是国内保险业巨头 —— 泰康人寿。
荟聚广场是英格卡集团继宜家之后,在华开发的第二个商业地产品牌。依托宜家积累的良好口碑,荟聚广场自诞生起就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不少人甚至把 “周末逛荟聚,累了就躺进宜家” 当成了一种生活日常。
因此,无论从哪个维度看,荟聚广场都是英格卡集团手中的优质资产。
就拿这次出售的三座广场来说:
北京荟聚虽地处五环外,位置相对偏远,但凭借地铁直达的便利与 7000 多个停车位的优势,每天仍能吸引近 10 万名顾客,跻身北京人气最高的商业广场之列;
武汉荟聚稍逊一筹,但每逢周日,单日人流量也能突破 10 万;
无锡荟聚更亮眼,去年销售额达 43 亿元,在全国购物中心排名中位列第 54 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据可靠消息,英格卡集团的最终目标,是清空其在华的所有荟聚广场资产。
明明是持续盈利的优质广场,英格卡为何要急于出售?
第一种推测,或许与 “轻资产运营” 战略有关。
近几年,不少地产企业都在推进 “瘦身计划”。以万达为例,此前从拿地、开发到运营 “一肩挑”,如今已转型为以运营为核心,用王健林的话来说,就是 “转型为专业商业管理公司”。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确:在保留运营权的前提下出售产权,既能快速回笼资金,又能通过持续运营稳定盈利。
英格卡出售荟聚广场,走的也是相似思路 —— 并非彻底 “撒手不管”,而是会继续为买家提供运营服务。换句话说,英格卡不想再做重资产的开发商,转而聚焦轻资产的物业管理。
此外,作为一家瑞典企业,英格卡或许还有个不便明说的考量:通过资产调整对冲地缘风险。
第二种推测,可能源于集团盈利承压,急需资金 “回血”。
去年,英格卡集团交出了近五年最差的财报 —— 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下降 5.5%,幅度不算大,但净利润暴跌 46.5%,近乎 “腰斩”。
更令人揪心的是公司现金储备:从 35 亿欧元缩减至 29 亿欧元,这进一步加重了外界对其经营能力的担忧。
对于这份财报,英格卡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
一方面,为应对竞争对手挑战,集团主动调低了数千款商品售价;
另一方面,供应链成本持续上涨,导致运营费用增加了 2 个百分点。简言之,就是收入少了、支出多了,盈利空间被大幅挤压。
而此次出售荟聚广场,能为集团带来 160 亿元人民币(约合 19 亿欧元)的资金。这笔宝贵的现金流,将大幅充实集团的资金储备,助力其应对未来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
此外,英格卡开发这三座荟聚广场时,仅投入了 100 亿元,如今以 160 亿元售出,净赚 60%。这与国内部分商业广场的经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堪称一次极为成功的资产交易。
回溯 1997 年,英格卡内部曾就 “投资上海还是东京” 展开激烈争论:支持上海的一方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支持东京的一方则觉得日本市场更成熟,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最终,创始人英格瓦一锤定音,拍板选择投资上海。他给出的理由很明确:日本成熟商业体太多,宜家进去未必能站稳脚跟。
后来,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无疑印证了英格瓦的远见。当中国伙伴请他谈谈当年为何坚定选择中国时,这位瑞典老人露出了狡黠的一面,没有提及日本,反而引用了一句中国名言:
我们应当相信群众。
商业世界的每一次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但能否始终贴近用户、顺应趋势,终将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参考资料:
《泰康160亿接手宜家“亲弟弟”,能不能赚钱?》腾讯财经
《外资入华四十年:可口可乐曾用一年利润换下央视广告》新浪财经
《宜家还是那个宜家,只是中国变了》正解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