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差,尤其是炮兵方面更是如此。
当时,即便是中央军的步兵师,在师级往往也没有山炮可用;真能配齐12门制山炮营的步兵师,为数并不多。
而日寇方面,山炮在步兵联队级就有;实战中步兵大队级出战,经常也带山炮;所以这就造成当时作战中极不平衡的火力,致使我方作战困难,伤亡亦大。
中央军的条件尚且如此,以八路军当时的火炮状况,自然更差。
![]()
1937年红军主力改为八路军的时候,全军仅1个山炮连,配4门炮;此外迫击炮亦不充实,3个师的部队只有16门迫击炮,尚不足以铺开到所有步兵团。
所以为何八路军会避免跟日军进行阵地战,而是选择灵活、合适的战术,实在是受限于物资装备不足。
看到此处,也有读者会有疑问:八路军改编之初时不是每个师都有一个炮兵营吗?难道是有编而无炮?
——确实如此。
甚至不仅仅是无炮的问题,连炮兵营的人员也不是炮兵,而是直接由步兵改过来的,只是占着编制表上的“炮兵营”而已。
![]()
如以八路军第120师炮兵营为例,该营加上辎重营实则是陕北红27军改编的;因为部队担负留守任务,加上很快又改为警备第1团,所以名义上存在的时间也很短。
因此八路军第120师东出抗日时,总计是带了8000多人;没有一门山炮,只有4门迫击炮,炮弹有86发。
从有限的炮数和弹药量就知道,一场战斗不可能消耗多少炮弹。
这就导致其实很多战斗可以用炮火来解决,但我军却不得不近战,以血肉之躯跟日寇拼杀。
是我们不想用炮解决吗?当然不是,咱们没有啊!
山炮这种级别以及以上的野榴炮,国府并不会向八路军发放,我军唯有从日寇那里去夺了。
![]()
1938年底,八路军第120师统计实力数,全师兵员已经从出师时的8000多人扩大到24000多人。
而在该师的武器实力统计表中,赫然出现了1门山炮;实际上当时还有另外2门山炮在手,后来拼出了1门炮,因此第120师当时能用的山炮为2门。
24000多人的师,只有2门山炮,仅从数量上看当然不多,甚至远远不够;但是请注意,这两门炮的含金量可是十足,因为它们都是从日寇手里缴获来的。
全面抗战初期的日军是很不好打的,别说山炮这种武器,就是步枪之类的缴获亦比较困难,因为其即便是战败之际往往也要损坏枪械,以免被缴获到。
而山炮这种武器,编制在步兵联队、炮兵联队级,实战中往往配属给的也是大队级。
想要缴获山炮,起码得击败日军大队级部队,还能控制战场,把对方打得抱头鼠窜,连炮都顾不上才行。
![]()
第120师的山炮,就是这么缴到手的。
其中第一门炮是在1938年3月的三井战斗中缴获的,我军参战部队为第120师第717团和第718团第2营,日军参战部队为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并加强炮兵一部。
当时日军这个部队原本在岢岚县城,我军将其包围后因火力不足,故而采取断水围困战;这批日军被袭扰数日后,因无法忍受断水条件,所以弃城而出跑到了三井镇。
我军追击至三井镇后,考虑到日军疲敝且新到当地,遂决定趁其立足未稳发动夜袭,最终毙伤敌300余人,抓获28名俘虏,还缴获到了一门完好可用的山炮。
有了这门山炮后,第120师成立了炮兵连;当然,一个连只有一门炮说不过去,又添了迫击炮。
而编入第120师炮兵的第二门山炮,则是在1938年11月初的滑石片战斗中缴获的。
![]()
我军参战部队为第120师第716团以及晋察冀二分区五大队,日军参战部队为第109师团第107联队第3大队另加强半个炮兵中队(蚊野警备队)。
当时的情况是该部日军突袭了二分区五大队在高洪口的大约一个营,而第716团在其返回五台城的滑石片地区设伏。
因我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日军预料,战斗又是晚上进行,故而该部日军遭到极大杀伤;次日天亮后,五大队主力又将其余部堵截,与第716团合计歼敌。
最终此战毙伤日军500余人,抓获21名俘虏,另外缴获了2门山炮。
这两门山炮因在战斗中均被波及部分,所以最后咱们的修理人员是用两门坏炮,拼出了一门好炮。
![]()
在1938年底第120师实力统计的时候,没把这门炮加进去,但它其实已经存在了,后来编入了炮兵连中。
随同炮缴获的自然还有一部分炮弹,所以之后的战斗中,咱们第120师的炮兵就用缴获日寇的大炮和炮弹,再返回来炸它们,这当然是极为提气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