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体系:破解高负债融资困局的制度保障
国家政策兜底:法律保障与隐性债务化解
破解企业高负债融资困局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国家层面政策为根本支撑。2025年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顽疾亮出25条具体司法保障举措,明确要求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发放贷款条件、中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行为,从司法层面为企业融资权益提供刚性保护,有效破解"抽贷断贷"痛点。在隐性债务化解领域,财政部推出"近年来最强债务减免措施",通过一次性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上限、发行政府债券替换存量隐性债务等方式,推动全国政府平台隐性债务较五年前下降50%(2023年底数据),新一轮债务替换规模预计超2.2万亿元,为企业融资环境优化创造宏观政策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持续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强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务实合作,为地方政策落地提供国家级基础设施支撑。
省级机制创新:"信贷无忧"与多元融资生态
广东省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以机制创新构建省级统筹的融资支持体系。2025年4月,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印发《广东省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五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信贷无忧"提升行动作为破解融资困局的核心抓手,明确要求增强首贷、续贷支持,完善"清单制"银企对接,推动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该方案同步推进"债股易融""信用筑基""科创引擎""跨境护航"四大行动,形成"信贷+债券+股权"多元融资生态,其中产业投资基金体系规模超万亿元,省级基金规模逾1000亿元,重点投向早中期、科技型企业
。
省级政策创新三大支柱
-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 通过增加省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配套降费奖补及代偿补偿,扩大覆盖面至中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
- 风险分担机制
- 构建"政府+担保+银行""政府+银行"等多模式分险体系,如广州市增城区对银行不良信用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比例达70%-85%。
- 产业资本赋能
- 组建超万亿元总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形成"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并购投资"全链条投资体系
地市落地实践:风险分担与政策协同
地市层面通过创新实践将省级政策转化为具体服务能力。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其构建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一是"政府+担保+银行"分险型,由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合作分担不良贷款损失,区财政对担保公司实际代偿损失给予20%补偿;二是"政府+银行"分险型,联动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市、区两级财政配套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农"主体的不良信用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比例最高达85%。
各地市同步强化"政银企"协同机制,如东莞、珠海、台山等地通过设立转贷专项资金、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周转成本。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明确由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经办银行按规定条件发放,并由财政贴息资金给予贴息,重点支持个人创业及小微企业扩大就业,省财政对地市贴息资金和奖补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向困难地区倾斜。
三级体系的政策连贯性与制度效能
"国家政策—省级统筹—地市落地"的三级政策体系通过法律保障、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有机衔接,形成破解高负债融资困局的制度合力。国家层面以司法保障和信用平台建设筑牢基础,省级层面以"五提升"行动构建多元融资生态,地市层面以风险分担和专项资金实现精准滴灌。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相结合,既确保了政策框架的统一性,又保留了地方创新空间,有效增强了企业对政策连贯性的认知。
融资渠道拓展:高负债企业的多元化融资路径
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的直接抓手
广东省2025年财政贴息政策采用"普适政策+专项倾斜"的双层架构,通过精准化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该体系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普惠对象,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形成覆盖关键产业的贴息网络,并通过严格的合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一、普惠性贴息政策: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支持
针对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实施年度新增银行贷款贴息政策,核心条款如下:
贴息标准:省财政按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35%给予补贴,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最高2000万元,政策执行期内单笔贷款合同可享受不超过1年贴息。
资金规模:省财政年度贴息对应的贷款总规模控制在2000亿元以内,2025-2027年三年累计规模达6000亿元,额度用完即止。
合规要求:贷款需用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支出,明确排除借新还旧、土地购买等非生产性用途。企业若同时符合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仅可选择一个领域申请。
二、专项倾斜政策:专精特新企业的叠加支持
在普惠政策基础上,广东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更高力度的贴息倾斜。根据2025年7月发布的《关于下达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奖补资金安排计划的通知》,专项政策呈现以下特点:
贴息比例提升:对2019-2024年未获得过省工信厅贴息、且2023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期间利息支出达30万元及以上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补助比例最高可达利息总额的50%,单笔补助上限100万元。
资质引导:政策明确引导高负债企业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获取补贴,例如将"研发经费占比4%以上"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之一。
政策延续性:广东省工信厅已同步启动2026年贴息项目入库工作,通过"资金安排+项目储备"的衔接机制,确保政策支持的连续性。
政策小贴士
- 避免重复申报
- 同一笔贷款符合省内不同贴息政策条件的,仅可选择一项申请;企业同属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得重复享受补贴。
- 用途合规性核查
- 财政部门将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用于借新还旧、土地购置等非生产性支出的贷款将被剔除贴息资格。
- 专精特新申报窗口期
- 2026年项目入库申请需关注广东省工信厅官网通知,建议提前6个月完成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指标优化。
通过"普适政策托底+专项政策提效"的组合设计,广东省财政贴息体系既保障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又通过"专精特新"专项倾斜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目标,形成"降成本"与"促转型"的双重政策效应。
政府性融资担保:破解增信难题的关键工具
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广东省破解企业融资增信难题的核心机制,通过"资本金注入—降费减负—风险共担"的政策逻辑,构建了财政赋能、机构联动、风险分散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了高负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
资本金注入:强化担保机构资本实力
省级财政通过持续注资夯实担保体系根基。2025-2027年,广东省计划合计安排45亿元资本金支持省级融资担保机构,年均注入15亿元,直接提升其信用放大能力和风险抵御水平。资本实力的增强使担保机构能够扩大服务覆盖面,重点支持高负债企业的融资需求。
降费减负:引导服务价格市场化下沉
通过"降费奖补+代偿补偿"的组合政策,广东省推动担保服务成本实质性下降。对平均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的业务,省级财政按不高于业务发生额0.4%给予奖补,直接激励担保机构将服务价格从传统的2%左右降至1%以下。配套的代偿补偿机制(如省再担保公司按实际代偿损失的50%给予补偿)进一步打消了担保机构的后顾之忧,形成"降费—扩面—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风险共担:构建多方协同分险机制
广东省创新"政府+担保+银行"分险模式,以增城区为典型案例,按担保公司实际代偿损失的20%给予财政补偿,其中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分担比例最高可达85%。全省层面,15地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直保业务(代偿率≤4%)可享受20%的代偿补偿,与省级再担保体系形成互补。
政策成效目标:通过上述组合措施,广东省政府性担保融资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年,形成"财政注资增信—降费扩大覆盖—分险激励放贷"的闭环体系。
该机制覆盖传统制造业及创业担保贷款等细分领域。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对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最高5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可达500万元,且无需额外抵押。
实操指南:高负债企业融资申请的全流程解析
高负债企业在广东省申请融资需遵循"资格筛查—材料准备—流程优化"的逻辑框架,结合政策要求与地方创新实践,系统性提升融资成功率。以下从三个核心环节展开具体操作指引:
一、资格筛查:明确融资准入红线
企业需首先通过政策合规性与信用资质双重校验。基础准入条件包括:无严重失信记录,贷款用途需符合生产经营周转等政策导向领域,禁止流入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受限领域。针对不同融资产品,还需满足专项资格要求:例如建行云税贷续贷要求企业成立满1年、实际经营满1年,纳税评级为A/B/M级,近12个月纳税额≥2万元且无欠税记录,企业及法人近2年无连2累6逾期记录;创业担保贷款则对重点扶持对象设置年龄限制(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
资格自查要点
- 信用核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确认无行政处罚、失信被执行人记录
- 用途合规:提前准备生产经营计划(如采购合同、订单凭证)证明贷款流向
- 专项资质:科技型企业需提前完成研发项目备案,专精特新企业需满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研发经费占比≥4%等指标
二、材料准备:共性与个性需求清单
企业需按"基础材料+场景化补充材料"模式整合申请文件。共性材料清单包括: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公章/财务章、近12个月财务报表、纳税证明。差异化材料需根据企业类型与融资产品动态调整:科技型企业需额外提供研发项目立项书、专利证书;续贷企业需补充原贷款合同、还款流水;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还需提交婚姻证明、征信报告。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可提升材料准备效率。例如建行云税贷要求企业提前完成"建行惠懂你"APP注册,绑定企业信息并授权纳税数据查询。对能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材料,可免于提交纸质版。
三、流程优化:地方创新实践与效率提升路径
针对传统融资流程中"审批周期长、抵押登记繁琐"等痛点,广东省各地已形成系列解决方案,高负债企业可重点关注以下实践:
(一)东莞组合登记模式:破解抵押登记瓶颈
东莞创新推出"注销抵押+确权登记+设立抵押"组合登记模式,将三项业务由串联办理转为并联审批。企业无需提前还贷即可完成抵押物权属变更与再抵押,通过"一窗受理、一套材料、同步审核"机制,实现不动产权证与抵押登记证明当天同步核发。该模式较传统流程缩短办理时限5-7个工作日。
(二)专项资金审批机制:台山市"双优先"原则
台山市融资专项资金采用"申请时间优先+抵押优先"的复合排序规则,对提交完整材料的企业按申请时间顺序排队,同时对提供优质抵押物的项目给予审批优先级。企业可通过属地政府金融办预审通道,提前确认抵押物估值与资金匹配额度。
(三)线上化审批流程:以创业担保贷款为例
广州市番禺区将创业担保贷款流程压缩至19个工作日(含实地核查5个工作日),全流程支持线上办理:企业通过广东政务服务网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完成材料齐全性校验,最终通过资金审核会议后即进入公示与拨付流程。建议企业申请前拨打属地咨询电话(如番禺区020-84692963)确认最新材料清单。
避坑提示
- 严禁将贷款资金用于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等政策禁止领域,此类情形将直接导致申请驳回并影响后续信用记录
- 续贷企业需特别注意"隐性负债"管控:建行云税贷明确要求企业在他行授信≤2家、总信贷余额≤500万元(不含房贷、信用卡)
- 材料真实性承诺具有法律效力:企业需对提交的财务报表、项目计划书等材料真实性作出书面承诺,虚假申报将承担包括信用惩戒在内的法律责任
通过上述流程的系统性执行,高负债企业可有效降低融资申请的不确定性。建议结合自身所属行业与区域政策特点,选择适配的融资产品与办理路径。
大湾区案例:高负债企业融资成功实践
一、传统制造业案例:东莞企业依托登记模式创新实现续贷无缝衔接
企业情况:以东莞康迪智能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在高负债运营背景下面临续贷过程中旧贷解抵与新贷抵押的资金断档风险。
政策工具: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注销抵押+确权登记+设立抵押"组合登记模式**,通过政府行政服务流程再造,将传统需3-5个工作日的抵押登记流程压缩至单日办结;同步配套"无还本续贷"金融服务。
实施结果:康迪智能科技通过该模式实现当天完成旧贷解抵与新贷抵押,保障资金链无缝衔接;另有同类制造企业体验"上午提交材料、下午贷款到账"的高效服务。
案例启示:传统制造业高负债企业应重点关注地方政府登记模式创新与无还本续贷工具的组合应用。建议企业建立与不动产登记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前3个月启动续贷申请流程。
二、房地产企业案例:深圳万科以股东资源化解短期债务压力
企业情况:作为深圳高负债房企代表,万科2025年面临严峻偿债压力,一年内到期境内债务约326.45亿元,其中一季度需兑付98.9亿元境内公开债,2月到期债券余额50亿元;截至2024年9月,现金短债比仅0.66,短期偿债覆盖率68%。
政策工具: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地铁集团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28亿元股东借款,期限3年,利率2.34%(低于同期LPR约150个基点);创新采用万物云股票质押方式,质押率达70%(远超市场惯例的30%-60%),专项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与利息。
实施结果:该笔资金直接覆盖2月到期的50亿元债券本息,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
案例启示:高负债房企可探索股东资源市场化运用与非标准化担保创新。一方面,通过股东借款获取低成本定向资金;另一方面,可通过高质押率股权融资突破传统担保限制,但需注意质押资产的市场价值稳定性。
三、房地产企业案例:香港新世界发展通过债务重组与资产处置优化负债结构
企业情况:香港老牌房企新世界发展2024年末综合债务净额约1246.3亿港元,净负债比率57.5%,一年内到期债务322.09亿港元。
政策工具:2025年6月与银行债权人签订882亿港元再融资协议,将近三年到期银行贷款的最早到期日延长至2028年6月30日;同步实施"七招减债"策略,包括出售非核心发展项目、处置非核心资产等。
实施结果:短期债务较2024年6月减少94亿港元,2025上半财年大湾区业务贡献显著,南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销售额占比接近60%,未入账合约销售总收入约83亿元将在后续财年入账。
案例启示:跨区域房企可通过长期限债务重组与资产处置组合策略优化负债结构。再融资协议需明确"债务期限延展+利率重置"条款,同时应聚焦核心区域业务,通过优质项目销售回款反哺债务偿还。
四、科技型企业案例:材料暂缺
(注:根据现有材料,江门轻资产科技企业依托专项产品获得信用贷款的具体案例数据未披露,后续将补充完善。)
风险提示与行动建议
一、政策红线与风险警示
企业在运用广东省融资政策时,需严守政策合规底线。根据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工作部署及国常会精神,监管层对资金违规使用采取"零容忍"态度,明确贷款违规使用将收回贴息并纳入失信名单3。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还需警惕多重风险交织:
(一)市场与融资工具风险
- 信用风险传导
- 富瑞报告指出,高负债房企合计占商业地产贷款16%,全行业20%-30%贷款存在评级下调压力。
- 股权融资陷阱
- 定增后股价倒挂现象显著,如华发股份2023年定增股发行价8.07元/股,2025年1月收盘价仅5.38元。
- 资产处置风险
- 非核心资产抛售需平衡节奏,新世界发展2024财年因过度处置资产导致亏损7.82亿港元。
(二)企业运营风险典型案例
大湾区部分企业暴露高负债运营隐患。以东莞锦龙股份为例,2024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达81.49%,负债总额196.98亿元,而同期未受限货币资金仅21.57万元,到期未清偿债务6.72亿元。其融资渠道已陷入困境:向典当行借款5000万元应急,前三大股东95.38%股权被质押,实际控制人6030万股股份面临司法拍卖(占其持股比例90.95%)。
二、系统性行动建议
企业需构建"风险防控-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
(一)建立动态化政策响应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职团队,构建"政策跟踪-需求匹配-材料预审"闭环流程:
- 政策监测
- 每日跟踪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官方渠道;
- 内部预审
- 对研发投入占比、纳税信用等级等申报核心指标实施季度自查。
(二)深化政银企协同融资生态
主动对接属地化融资服务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 案例借鉴
- 参考东莞"缺口介入机制工作站"模式,通过政府背书获取"融资需求诊断-产品匹配-材料辅导"一站式服务;
- 工具创新
- 科技型企业可申请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制造业企业探索基础设施REITs及PPP项目。
(三)实施财务健康度提升工程
从根本上改善融资资质,需重点推进:
- 负债结构优化
- 通过发行公司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元化融资,降低对单一信贷渠道的依赖;
- 资产质量改善
- 参考增城区"政府+担保+银行"分险模式,对高流动性资产进行担保增信,同时压缩存货规模。
实操工具包:为精准把握政策窗口期,建议企业关注专业服务平台公众号,获取定制化"政策申报日历"及锦龙股份债务重组、华发股份资产盘活等典型案例深度解读。
企业需认识到,融资政策红利的释放以合规运营为前提。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深化政银企协同、夯实财务基础,方能在广东省多元化融资生态中实现稳健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