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孙正义斥资20亿美元投资困境中的英特尔,看似逆向操作,实则战略布局:押注美国芯片制造的地缘政治价值,推动ARM与英特尔代工业务协同,构建AI算力全产业链。此举瞄准技术互补与政策红利,但需克服良率、亏损等风险。
8月18日,INTEL在其官网宣布,日本企业集团软银将向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商投资20亿美元。软银集团宣布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根据FactSet的数据,软银购入的股份约占intel总股份的2%,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软银的这一投资引发关注,因为英特尔近年来在AI半导体领域落后于英伟达,代工业务持续亏损,股价自2023年底下跌53%。消息传出,该股在盘后交易中上涨约6%至25美元。
据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也计划向英特尔投资。软银集团将与美国政府保持步调一致,助力美国的尖端半导体生产。
孙正义此举看似与其一贯的“孙式投资”逻辑相悖,实则蕴含深远的战略意图。
一、背景:英特尔的困境与机遇。
英特尔曾是PC时代的CPU霸主,但在移动时代被高通超越,在AI半导体领域又被英伟达甩开。其代工业务虽投入巨资,但尚未吸引到大规模的主要客户,2024年亏损严重,导致大规模裁员。2025年,英特尔股价虽上涨18%,但仍远低于2023年峰值。
然而,在将美国制造作为执政目标的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计划向英特尔注资超100亿美元,凸显其在本土芯片制造中的战略地位。英特尔新任总裁陈立武与孙正义的长期交情,也为此次投资奠定了信任基础。
英特尔作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标志性企业,正深陷技术迭代滞后、代工业务亏损加剧以及市值大幅缩水的多重困境。2025年第二季度,其净亏损达2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8%,远高于台积电的42%和三星的35%。在AI芯片竞争中被英伟达甩开、在先进制程领域又难以撼动台积电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英特尔亟需外部资本注入以维持其制造转型计划。
软银集团孙正义的20亿美元投资,正是在这一困境中看到了三重战略机遇:
一是地缘政治价值的重估。美国政府正计划通过《芯片法案》补贴转换持有英特尔10%的无投票权股权,将其视为“国家战略资产”。软银的提前布局,与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制造”的政策形成协同,有望获得政策红利。
二是技术协同的潜在空间。软银旗下Arm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供应商,但其自身缺乏制造能力。英特尔代工业务(IFS)虽尚未盈利,但其18A工艺若能量产,可成为Arm自研芯片的理想代工伙伴。这种“设计+制造”的互补性,为孙正义构建从芯片设计到数据中心的AI算力全产业链的战略闭环提供了可能。
三是资产价格的周期性低估。英特尔股价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50%,市值处于历史低位。软银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入股,在政府可能大规模介入前进行了低成本卡位,具备了明显的“逆向投资”特征。
或许孙正义的真正意图,可能远超这2%的财务投资。
其核心目标可能是推动Arm与英特尔代工业务的深度绑定,以解决AI时代高算力芯片的能耗痛点——Arm的低功耗架构能弥补英特尔制程的能耗劣势,而英特尔的制造能力又能为Arm提供先进产能支撑。若此举成功,英特尔将不再是单纯的“过气”CPU厂商,而是软银AI帝国中不可或缺的制造基石。
当然,这笔投资也并非一本万利,也可能面临巨大风险。目前英特尔18A工艺良率只有65%,仍大幅落后于台积电N3E的85%,且尚未获得任何顶级客户的大订单。
美国政府持股虽然声称不需要表决权,但也可能带来的治理干预,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孙正义此次“逆向投资”能否成功,取决于他能否真正激活英特尔制造能力与Arm生态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财务抄底。
二、为什么是Intel?因为这符合孙正义的投资逻辑。
孙正义以敏锐的趋势洞察和长期主义著称,其投资通常聚焦未来10-20年的产业变革,而非短期回报。软银此次投资英特尔,表面上是对“过气”企业的逆向操作,实则围绕AI基础设施与半导体制造的战略布局。以下从三个疑问切入,剖析其意图:
1,为什么投资制造商?
上图为1996年8月,签订收购合同的金士顿总裁杜纪川和举行联合记者会的软银社长孙正义。
孙正义曾表示对制造业不感兴趣,1996年收购金士顿科技的失败经历更让他避开制造领域。然而,AI时代的半导体制造成为关键基础设施。英特尔作为美国唯一能生产先进芯片的公司,具备地缘政治价值。软银投资不仅是财务支持,更是对美国半导体供应链的押注。孙正义在2025年1月与特朗普会面,宣布“星际之门”计划,承诺向AI基础设施投资5000亿美元。此次投资英特尔,与美国政府推动本土芯片制造的政策步调一致,显示出软银顺应地缘政治趋势的策略。
2,2%股份能否实现“群战略”?
孙正义的“群战略”通常通过20%-40%的持股控制投资对象,构建生态协同。此次仅持股2%,看似不符合其惯例,但战略意义不容忽视。软银旗下ARM是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低功耗CPU设计,而英特尔在代工领域拥有先进制造能力。ARM若开发自有品牌AI芯片,英特尔将是理想代工伙伴。2%的股份虽少,但足以推动ARM与英特尔的合作,弥补英特尔在AI芯片设计上的短板,同时为ARM提供生产支持,形成协同效应。
3,“过气”英特尔的潜力何在?
英特尔在AI半导体和代工领域落后,但其制造能力仍是美国半导体战略的核心。AI时代,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设备对低功耗芯片需求激增,而英伟达的GPU虽性能强大,却因高功耗受限。ARM的低功耗设计与英特尔的代工能力结合,可解决AI社会的能耗瓶颈。
孙正义早在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ARM,开始布局AI芯片设计,此次投资英特尔进一步完善其“设计+制造”生态,挑战英伟达和台积电的行业霸主地位。
三、孙正义更广泛的战略图景,伴随着投资风险。
软银近年在AI领域的投资动作频频。2024年7月和2025年3月,软银分别收购AI芯片设计公司Graphcore和Ampere Computing,并增持英伟达股票至48亿美元。从设计(ARM、Graphcore、Ampere)到制造(英特尔),这些布局显示孙正义正围绕AI基础设施构建完整产业链。
此外,软银领投OpenAI 400亿美元融资,参与“星际之门”计划,表明其目标不仅是半导体,而是掌控AI时代的算力入口和出口。
英特尔与ARM的合作潜力进一步放大投资价值。ARM若生产自有芯片,英特尔的代工厂可优先承接订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反过来,ARM的低功耗技术可帮助英特尔优化AI芯片,弥补其在GPU市场的劣势。这种“新旧王者握手”的合作,或将重塑英特尔在AI时代的地位。
尽管前景可期,投资英特尔仍存风险。英特尔代工业务尚未获得大客户,短期内难以扭转亏损。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美国政府的注资计划。此外,ARM与英特尔的合作需克服技术与文化差异,协同效果尚待验证。孙正义的巨额投资若未达预期,可能重蹈金士顿收购的覆辙。
孙正义投资英特尔的20亿美元,看似逆向操作,实则是对AI时代半导体制造的精准押注。结合ARM的芯片设计与英特尔的制造能力,软银意在打造AI基础设施的完整生态,与美国政府政策同频共振。此举不仅为英特尔注入信心,也为其在AI时代东山再起铺路。孙正义的战略眼光,展现了信息产业变幻中的前瞻布局,但其成功与否,需时间检验。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