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广西防城港市因会车产生纠纷,由于此事件发生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9天后由当事人之一的平头哥李某某将相关视频发布上网形成全网关注的负面舆情。此后当地在处置该起舆情过程中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升级现,造成了极为负面的社会影响。
8月16日,与此事件相关的包括奔驰女丈夫、派出所民警、法制大队长、分局副局长、分局局长等在内共8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追责处分。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起舆情进行回看分析。
一、舆情事件发酵
7月22日,广西防城港市,一名奔驰女司机在与李某某会车时发生纠纷,该女司机随后出示带有“行政执法”字样证件,并当场说出李某某的家庭情况,以此逼迫其让路。
事发后李某某先后向12345热线和当地交警纪委反映情况,均未得到有效回应,后于7月31日将“亮证女”相关视频发至网络平台,因涉及“特权思维”“公权私用”等敏感要素,迅速引发全网关注。
点评:从事发到舆情出现共有9天时间,期间政府相关部门缺少必要的舆情危机意识,漠视当事人合法权益与诉求,一直拖延未能及时妥善处理,导致当事人李某某在事发第9天采取上网炒作施压的结果。在处置过程中,基层民警及当地12345、纪委等部门对潜在的舆情风险未有任何事先评估。
二、舆情发酵及处置
由于当事人李某某诉求未得到积极正面回应,事发后第9天也就是7月31日,其发布了一段行车记录仪的事发视频,因涉及到公平正义、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特权思想等敏感点,该视频点击超过400万次,立刻引发大量网民和媒体关注。
视频在网上的迅速传播,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31日晚,当地派出所连夜上门进行劝删。民警以视频中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为由,要求当事人李某删除视频、向奔驰女司机道歉,并称如果不删将会被拘留。李某随后删除了视频。次日,李某将原有的视频重新剪辑打码,并以道歉的口吻配音,再次进行炒作。由于视频中又增加了新的上门要求删除的新内容,该视频发布后再次引发舆论的关注,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舆情也再度升温。随后多家媒体介入开始炒作,舆论的焦点从原来的奔驰女耍特权转向公安机关粗暴删帖,公安机关又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点评:公安机关基层民警上门劝删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此次劝删中,民警将当事另一方奔驰女一起带到李某某父母家中,并威胁不删帖就要拘留。这种简单粗暴且带有明显偏袒的劝删行为,也成为舆情二次升级的重要原因。作为基层民警,在做上门劝删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群众工作的核心要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网民心甘情愿删除帖文,而非简单粗暴的完成任务式的威胁。
三、当地官方发声
这起舆情在网上急剧发酵过程中,当地公安机于8月 1日发布情况通报,简单地说明正在展开调查;8月2日,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回应“亮证女系公安机关领导”是谣言,视频中的亮证女与传言的蓝某某不是同一人,但该却未回应女司机真实身份。
同日,媒体温州媒体浪潮新闻发帖,称防城港市公安局长说,奔驰女司机是一个企业主,并非公职人员,她拿出来的证件是假的。然而在后续通报却显示是奔驰女丈夫的真证,这也进一步加剧公众了的不信任感。该局长未在被追责名单之列。
8月3日,防城港官方发布了调查组的舆情通报,回应了民众关注的包括女司机身份、证件真伪、上门劝删、拒绝采访等几个方面的舆论焦点问题,承认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点评: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官方发声必须绝对权威,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当地官方的辟谣并没有正面回应公众质疑,有种自说自话的意味。而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在舆情处置阶段尤其是公众质疑的焦点问题上,轻易发声,却未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这也是导致舆情不断升级的原因之一,当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虽然说8月3日,当地发布了一份较为详细的情况通报,但距事发已经过去了12天,距网上舆论全面爆发也过去了整整4天,一个简单的事件演变成全网关注的舆情,当地在应对处置舆情工作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警媒关系的定位
亮证女舆情事件在网上的急剧发酵,与当地公安机关对媒体互动的定位错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发后当地公安机关宣传部门、派出所民警在接听媒记电话采访时,由于缺少专业培训,要么擅自挂断电话,要么拒接电话,试图以这种物理隔绝的方式来应对舆情。
点评:以沉默、回避的方式应对媒体的采访,是很多地方的通病。无论是公安机关的宣传部门还是基层所队,都应该坚持“以我为主,良性互动”为原则,在上级公安机关舆情专班的统一指导下,由宣传部门扎口,以精准无误的正面回应、主动发声来应对舆情,回应公众关注,还原事实真相,尽快 平息舆情。这种要么百般回避,要么信口开河的做法,只能让舆情不断升温发酵。
五、警情通报的严谨性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8月 6日,防城港市公安机关对当事人奔驰女司机处以行政拘留5天并发布了一份警情通报。该份通报中,将女司机的个人信息均作了打码处理,然而,对当事人李某某的姓名、双方的车牌等信息却未作任何打码处理,再次引发舆论的不满,认为当地公安机关的通报带有明显的漏洞和双标倾向,是对李某某的公开打压。
点评:本可以通过对当事人处罚的通报快速给舆情降温,然而却因行文严重不规范导致舆情第三次发酵升温,当地公安机关对警情通报的重要性以及行文的严谨性显然认识不足,无论是法制部门,还是新闻舆论宣传部门的领导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六、亮证女事件得失回看
作为舆论场被炒作机率最大的部门,公安机关在舆情处置中应该早已是久病成医了,但亮证女事件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如何从此事件中汲取教训,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应该是各地公安机关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是在平时要加强基层所队民辅警的舆情危机意识和处置警情的风险意识,对于群众的多次投诉举报,不能掉以轻心,敷衍搪塞,尽可能在舆情初始阶段把矛盾妥善处理,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和发酵。
二是对于苗头性的舆情要立刻了解事实真相,视网上舆情发展情况,坚持三步同工作原则,及时做好事件的处置工作,并同步做好引导回应当事人及网友的关注,防止因工作不到位引发舆情的再次发酵。
三是健全新闻发言人工作机制,由专人负责网上发声应对工作,科学、准确做好应对媒体采访工作,防止因警媒关系恶劣引发次生舆情。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员去处置,一把手不要轻易表态发声。
四是完善舆情处置工作相关机制。新媒体时代已经不能靠单一的封堵删来平息舆情,在舆情发酵后要及时开展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对谣言的回应要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正确面对,沉默和删帖不是正确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