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显微镜
编者按
园林,是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诗意表达。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承载造园者的匠心独运,诉说千年文化的积淀传承。让我们拿起显微镜,跟随镜头,走进园林的微观世界,体会园林艺术的永恒魅力。
主讲人:
陈启辰,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从事古建筑文创产品设计9年,作品曾获IAI全球设计金奖等各大奖项。现为“迟来小筑”古建园林手作馆主理人。
迟来小筑,位于苏州姑苏区,是一家线下体验榫卯结构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工作室。秉持“普及即是保护,使用亦是传承”的理念,吸引了众多古建筑爱好者。
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最具哲学意蕴的东方代表,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六大经典造景手法——对景、借景、框景、添景、夹景、漏景,将有限空间演绎出无限意境。让我们循着苏州园林的经典案例,解码这些穿越千年的空间魔法。
一、对景:穿越时空的视觉对话
在园林营造中,对景堪称最富戏剧性的空间叙事。它要求两个景观节点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走廊”(透景线)形成互动,这条无形的轴线或穿越水面清波,或跨越草坪叠翠,或蜿蜒于山石之间。
对景的奥妙更体现在游线设计中:当游人沿复廊转折,或是透过月洞门眺望,总能在空间转换处邂逅精心设计的景致。
当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与濯缨水阁隔水相望,建筑与自然便在视线交错中完成诗意的唱和。
二、借景:无界之美的东方智慧
明代造园宗师计成在《园冶》中以“借景”篇压轴,将其誉为“林园之最要者”。这种突破物理边界的造景哲学,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五种维度,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革命。
沧浪亭的复廊堪称邻借典范,设计师巧妙运用镂空花窗,将园外葑溪清波“借”入园内,形成“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境。
三、框景:自然绘卷的取景艺术
如果说西方绘画用画框界定艺术,东方园林则以门洞窗棂裁剪自然。景框如同设计师预设的取景器,通过精心设计的景况,将散落园中的景物定格为立体画作。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的方形空窗,将集虚斋建筑群框定为水墨立轴;沧浪亭“翠玲珑”馆的连续六角窗,则像电影分镜般截取竹石小景。这些精心设计的取景框,既控制着观者的视觉焦点,又赋予景物绘画般的构图美感。
四、添景:空间韵律的节奏大师
当主景缺乏层次时,添景便如画师的皴擦点染。网师园濯缨水阁旁斜出的紫藤老干,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既填补了建筑与水面间的视觉空白,又暗合“沧浪之水”的文学隐喻。
优秀添景需遵循“三适原则”适形——如网师园殿春簃前的立峰,以竖向造型打破水平线单调;适色——拙政园海棠春坞的白墙前点缀红枫,形成色彩对比;适位——沧浪亭复廊转角处的老梅,既掩映墙体接缝,又引导视线转折。
五、夹景:景观剧场的聚焦光效
夹景通过两侧景物的序列排布强化轴线。沧浪亭复廊两侧的百年榉树,就构成通向明道堂的绿色甬道。
这种手法常见三种应用场景:其一是烘托主景,如颐和园佛香阁两侧的松柏列阵;其二是过滤杂景,沧浪亭入口竹径屏蔽市井喧嚣;其三是营造仪式感,网师园轿厅前的罗汉松夹道,赋予空间以朝圣般的行进节奏。
六、漏景:犹抱琵琶的东方美学
相较于框景的明确界定,漏景更似水墨画的“飞白”通过疏林、花窗、栅格制造“隔而不绝”的朦胧美。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卍字纹漏窗,使竹影与碑刻产生虚实相生的对话;网师园射鸭廊的冰裂纹花窗,则将集虚斋庭院转化为流动的光影画卷。这种“隔而不绝”的造景智慧,是东方审美的具象体现。
这种含蓄美学存在三种表现维度:其一是视觉渗透,通过物质实体间隙建立空间联系;其二是光影游戏,如个园“透风漏月厅”的冰裂纹窗格演绎的光影变奏;其三是时空延展,网师园“竹外一枝轩”的漏窗将水池景深向想象空间无限延伸。
从对景的严谨轴线到漏景的朦胧诗意,六大造景手法共同编织出中国园林的空间诗学。在苏州园林的方寸天地间,这些穿越千年的营造智慧仍在无声述说:真正的空间艺术从不受限于物理尺度,当造园家的匠心遇见文人的诗意,混凝土与草木便升华为永恒的精神栖居。这种将哲学思考转化为空间语言的东方智慧,或许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留给现代设计最珍贵的启示。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