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文创新篇——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探索历史文化活化新方向
2025年8月20日,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AI赋能文创——技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文博工作者、文创从业者以及文化爱好者参与。此次讲座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灌木文化主办,灌木文创AI团队负责人魏巍先生主讲,分享他在AI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向的深厚研究与丰富实践经验。
讲座伊始,灌木文化张伟先生介绍灌木文化自2012年创立以来,深耕IP设计、电影、动画、文旅、非遗等核心业务领域,以“以科技赋能,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汇聚专业团队构建一站式IP创制生态体系;其在技术创新上成果显著,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填补相关技术应用空白并成功应用于国内首部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还积累超1000个原创IP,打造《海底小纵队》等知名动漫项目及内蒙古阿尔山“慢西西”等文旅IP;如今业务已拓展至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未来将持续整合“内容+科技+文旅+产业”模式,为各行业提供优质IP创制解决方案,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讲座中,魏巍先生深入剖析了AI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他指出,当前AI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迭代更新,多模块融合成为重要趋势,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块数据的深度融合与统一处理,使AI系统能以更丰富、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交互,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强化学习与大模型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在未来,世界模型的加速发展有望赋予AI更高级别的认知和更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决策能力,推动AI在更多前沿领域的深度应用。
随后,魏巍先生重点介绍了AI在文创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他表示,AI技术已渗透到文创产业的各个环节,从文化元素挖掘层面来看,通过数字化采集、处理、分析元素的智能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像云南陆军讲武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为文创产品视觉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在讲述AI文创的全流程创作时,魏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到,在创作的初始阶段,通过对海量历史文化数据的分析,AI可以帮助创作者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元素。在创意生成环节,AI可以根据设定的主题和风格,快速生成多种创意方案,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和修改,大大缩短了创意构思的时间。在设计实现阶段,智能绘图、排版、配色等工具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能确保设计的专业性和美观度。
此次讲座让现场观众深刻认识到AI技术为文创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机遇。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杜拉馆长表示,魏巍先生的分享,为我们清晰勾勒了AI技术与文创产业融合的全景图——从技术趋势的解读,到产业应用的落地,再到全流程创作的拆解,每一个维度都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能为文化注入温度与活力的“新工具”“新载体”。
一直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AI赋能文创”,正是对这一方针的生动实践,能助力我们更精准地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为“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以此次成为探索“技术+文化”的新起点,以AI为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让文物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热爱。
校对:杨丹尧
初审:李建坤
终审:杜 拉
编辑制作:云南拓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