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病”听起来只是胆囊里长了石头,不少人觉得忍忍就过了,甚至查出结石也懒得管。由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树兰(济南)医院冠名播出的《大医生来啦》节目特别邀请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冯宪光主任医师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街景演播间,带我们好好聊聊这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健康隐患,拆解这颗小小的“石头”藏着的门道。
胆石病:不止胆囊里的“小石头”
提到胆石病,很多人会想当然认为是“胆囊里长了石头”。但冯主任解释,这其实是整个胆道系统的“结石危机”。胆道系统就像一套精密的“运输网络”: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仓库”,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不进食时会暂存于此;而肝内、肝外胆管则像一条条“管道”,负责把胆汁从肝脏输送到肠道,帮助消化食物。无论是胆囊里的结石,还是胆管里的结石,都属于胆石病的范畴。 说起来,“肝胆相照”这句成语在医学上也很有道理。肝脏持续分泌胆汁,胆囊负责储存和浓缩,两者配合默契,共同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旦这个“合作链条”里出现结石,麻烦可就来了。
为什么女性更易被胆石“盯上”?
细心的人会发现,身边得胆石病的女性似乎更多。冯主任道出了其中缘由:这和女性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升高会增加结石的发病几率,而女性怀孕时,激素变化加上体重快速增长(有的孕妈妈体重比孕前增加五六十斤),会打乱脂质代谢,让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的风险显著上升。 除了女性,40岁以上、肥胖、多产、有家族遗传史的人,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的人群,也都是胆石病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也难怪医生总强调减肥不仅是为了体型,更是为了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
一半人没症状?胆石病的“沉默”与“爆发”
让人惊讶的是,约50%的胆石病患者其实没什么明显感觉,很多人都是在体检做B超时才发现胆囊里藏着结石。但“没感觉”可不等于“没事”,冯主任特别提醒,即使无症状,也得至少每半年做一次B超随访。 这是因为结石长期在胆囊里“待着”,可能反复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壁增厚,甚至增加胆囊癌的风险。要知道,正常人胆囊癌的发病率仅为1-2/10万,而结石存在超过10年的人,发病风险会飙升到0.5%-3%。如果B超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或是胆囊壁钙化,哪怕没疼过,也得及时处理,别给癌变留机会。 有症状的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结石堵在胆囊里,可能引发胆绞痛、胆囊炎;要是“溜”到胆管里,还会导致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小便像浓茶色);更危险的是,结石掉到胆管下端,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很高,堪称“体内炸弹”。
结石越小越危险?大小背后的“猫腻”
很多人觉得结石越大越可怕,但冯主任展示的临床案例却刷新了认知:那些像小米粒一样的泥沙样结石,比2公分的大结石更凶险。 原来,胆囊管非常细,只有两三毫米。大结石个头大,无法通过胆囊管,通常不会造成梗阻,属于“静止性结石”;而泥沙样的小结石则可能在胆囊收缩时“溜”进胆囊管,造成急性梗阻,引发剧烈疼痛和急性胆囊炎。所以,体检发现小结石时,千万别掉以轻心。
胆囊该切还是该保?手术里的“个体化选择”
一旦需要处理胆囊结石,不少人会纠结:是把胆囊切掉,还是保胆取石?冯主任强调,这得根据具体情况“量体裁衣”。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常见的微创方式,切口能小到0.5公分,适合胆囊功能差(比如胆囊里长满结石、胆囊壁明显增厚)、高龄或有基础病的患者。毕竟,一个失去功能的胆囊留在体内,只会带来更多风险。 而腹腔镜保胆取石则适合胆囊功能良好、结石成因可控的人群。但要注意,如果有糖尿病、家族遗传等无法改变的高危因素,保胆后结石复发的可能性很高,反复手术反而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需要警惕——化脓性胆囊炎。结石堵住胆囊管后,胆汁排不出去,胆囊会像吹气球一样越胀越大,甚至穿孔化脓。这时候必须及时引流或手术,否则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原本半小时能完成的手术,拖延后可能需要1.5-2小时,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胆管里的结石:更凶险的“拦路虎”
相比胆囊结石,胆总管里的结石更凶险。胆管是胆汁的“必经之路”,一旦被结石堵住,肝脏分泌的胆汁排不出去,会导致剧烈的胀疼,还可能引发重症胆管炎或胰腺炎,死亡率很高。 不过现在有了微创技术应对:通过十二指肠镜(类似胃镜),经口腔到达胆管开口处,切开乳头后用网篮取出结石,创伤小、恢复快。但冯主任提醒,别指望结石能“自己排出来”——十二指肠乳头非常细小,结石排出时很容易卡住,尤其是较大的结石,必须及时就医。
预防胆石病:做好这几点比吃药更有效
胆石病虽然常见,但很多风险能通过生活方式规避。冯主任给出了几个实用建议:
控制体重别“极端”:肥胖是高危因素,但快速减肥(尤其是节食减肥)更危险。长期不吃饭会让胆汁在胆囊里淤积,反而容易形成结石。健康的方式是“管住嘴、迈开腿”,通过均衡饮食和运动慢慢减重。
三餐规律别偷懒:不吃早餐、三餐时间混乱,会让胆囊里的胆汁长时间“闲置”。建议早餐在8点前吃,让胆囊收缩排出隔夜胆汁,减少结石形成的可能。
饮食平衡别“偏食”:很多人觉得“吃素健康”,但素食会降低胆囊收缩力,反而不利于胆汁循环。适当吃点油腻食物(比如早餐配个鸡蛋或油条),能促进胆囊收缩,减少胆汁淤积。
基础病管理别松懈: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糖和脂质代谢异常会增加结石风险。
最后要提醒的是,若出现持续性腹痛、黄疸、高热等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胆石病的处理讲究“时机”,越早干预,风险越小。毕竟,我们的身体里可容不得一颗“疯狂的石头”作祟。
本期节目嘉宾: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冯宪光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内镜微创保胆委员会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肝胆胰微创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胆道疾病精准诊疗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胆石病微创诊疗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委会常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组织样本库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普外急危重症多学科诊疗分会常务理事
《大医生来啦》栏目由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
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音乐生活节目中心主办。
《大医生来啦》节目由树兰(济南)医院冠名播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