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半,基本没在北京,昆明,苏州,武汉转了一大圈。
有收获。认识了一些业内牛人,对一些行业有更深入了解。
有反思。在对人和对事的认知上,还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这倒是符合人类进化历程,感性脑总是在理性脑之前发挥作用。
闲谈下一年多的感悟:
1、企业只有赚钱才是王道。
大企业,如蔚来创建公司至今亏1200多亿,但是如果不能持续减少亏损最后形成盈利的局面,迟早也要走向不归路。小企业更是如此。假设今天我们自己创业,不管科技型还是制造业,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有外部融资,不能自我造血的公司,血量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直至血槽为空。
之前有位创业不顺利来应聘车间主任的小伙子,按捺不住还是回到了创业的路上。几台加工中心,一个小厂房,有了订单就开始干。可惜不到一年,回款回不来,资金周转不开,还是痛下决心停业清算。
有订单,有回款,有利润,不用贷款或者融资,就能养活团队,能持续发展。
有订单,没回款,有利润,可以贷款或者融资,只要回款不是呆账,也能持续发展。
有订单,有回款,没利润,即使贷款或者融资,不解决利润根本问题,最终结局预料之中,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有订单,没回款,没利润,比上面的情况更糟,企业倒闭更快。
没订单就更不用提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当局者迷,或者身在局中不得不继续前行。
假设某家企业1年业绩1个亿,所有成本费用9500万,名义净利润500万,回款5000万。该企业的资金缺口4500万,如果贷款利息年化5%,每年利息225万,实际净利润只有275万。
这还是好的,上述案例如果成本费用就是1个亿,名义净利润是0,资金缺口5000万,每年利息就是250万。等于干一年不但没有赚钱,还要从兜里再掏出250万利息。
再假设如果成本费用是1亿500万,实际亏损500万,资金缺口就变成5500万,利息就成了275万。一年干下来亏损加上利息775万。
后面两种情况,越干欠银行越多,亏损越大。
如果像那个车间主任一样,不到一年看着不行,立即停产,反倒容易。就怕从1000万干到5000万干到1个亿,2个亿,应收账款越来越多,银行贷款额度越来越高,亏损和利息越滚越大。但是厂房、设备、人员已经投下去,靠贷款持续滚动,不干就立即停摆破产,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干。
ZF出面干预大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问题,也是出于上述考虑。
2、只要有产品,还要回归到规模效应。
用1套花费100万的模具,生产100件产品,均摊模具费用就是1万每台;生产1000件,费用就变成1000元每台;生产1万件,费用变成100元。
聘用50人的研发技术团队,每年花费1500万,生产100台,均摊研发人力成本就是15万每台;生产1000台,成本1.5万;生产10000台,成本1500元。
除了那些可以不计成本投入的国计民生项目之外,想要赚钱的企业,就要考虑规模效应。
产品定型后,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订单数量,就是追求规模效应的最直接表现。
哪怕是软件行业,也是如此。《黑神话-悟空》前几年的投入再多也就在5亿左右,但一开张就2800多万的销售数量,90亿的销售额,直接爽飞。如果只是100万的销售数量,保本都不够。
规模效应的最大前提,产品要相对定型。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要能有90%以上的定型配置,才能促使规模效应的最大化。《黑神话》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果刚开始卖就不断在升级修补BUG,也到不了现在的销售业绩。
苹果最开始没有PLUS大屏手机配置之前,就是一种屏幕选择,价格不同只是因为内存不同而已。那个时候的苹果净利润也最高。
也因为有了更高比例的定型配置,苹果才能把整个制造组装业务外包给富士康、立讯等企业。
如果处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之中,需要不断更新迭代,无法形成定型配置,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就回到了前面的第一点,没有利润,也是死局。
因为有规模效应,总体成本和费用才会被摊薄,企业才能盈利。
为了有规模效应,前面说的相对定型和提升订单是手段,直接缩减人员、减少物料、降低采购价格、减少固定资产投入也是手段。就看那种手段更直接、更好用。
当然规模效应也不是无止境的,也有天花板。和市场规模相关,也和企业自身架构、能力相关。
假设1个销售能带来100万的销售业绩,10个人是1000万,100人就是1个亿。再假设市场份额是1000亿的市场,一般情况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能够做到10%到20%,就十分厉害。很多分散行业,一个公司做到5%就已经是头部。当前最大能达到的销售数量就是规模效应的分母。
纯服务业,尤其是靠人工实现的服务,规模效应不明显。把外卖骑手时间算的再精准,他一天不睡觉也只有24小时。即使有一天,换成机器人送外卖,也是如此,总归有阈值。
3、企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制。
越是民营企业,越是明显。
其实西方管理学的普及,如德鲁克、韦尔奇等人的管理书籍的热销,再加上国内海尔、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对管理案例和方法的持续输出,一个企业从创建到走向成熟,是有足够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可以学习实践的。
再差一点,还有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八大管理原则可以作为指导。
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公司和组织呢?
就像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说自己在知乎上学了很多有关职场、个人提升、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为什么职位和待遇还在原地打转呢?
就像我们最常见的问题,为什么知道那么多人生大道理,还是过得一地鸡毛呢?
面对管理常识,学了就要实践,实践过程中总结,最后变成符合企业自身气场的制度影响整个团队,才是正道。
面对人生道理,听了就去做,做的不好就改,改好了变成习惯,才能指导人生。
这又是一条大道理。
问题在于,首先是否会去学。
人,到了一定高度,都会飘。这是物理常识,因为缺氧会导致眩晕,高处不胜寒。
人飘了,就会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或者天下前三。哪怕表面上没有这么喊,内心里也是这么呐喊。有了这种心态,再普世的管理理论,也会变成耳旁风。
活到老,学到老。最朴素的原理却最难坚持。
其次,学的是否对路。
就像前面出去创业的车间主任,一个只有不到10人的企业,去学习韦尔奇的“做行业第一第二”,去学习华为的“BLM业务领先模型”,高射炮打蚊子。
他最应该学的是车间管理,设备维护维修,财务基本常识等内容。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会跑之前先得能直立行走。
最近几年比较被人诟病的是一些打着管理培训却偏灵修的课程,更是坑人。企业订单没做好,回款没收回,利润没提升,就要在这些方面刨根问底找到根本原因去制定行动计划,而不是参加一个半蒙半骗的内在自我提升培训就能解决的。
最后,学了是否在干。
真的去学了正确的东西,拿回来能否真的去干,也是问题。
就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讲。这种非常定型的管理常识,即使不参加外部的培训,企业内部也完全可以找到标准案例,照葫芦画瓢去实践。
更高要求的16949管理体系,也是类似。
可惜,能把ISO9000里的管理程序文件、操作文件、技术标准踏踏实实完完整整做到位的,凤毛麟角。
做到位的意思,首先有书面或者电子版本的要求,其次完全按照要求去做,留下记录,最后还要能不断更新版本。听起来特别简单,干起来难倒一片英雄豪杰。
而所有这些之所以会发生,还是因为我们的人制。
班组里,组长懂不懂,有没有要求?
部门里,领导会不会,有没有计划?
企业里,老板认不认,有没有战略?
一朝天子一朝臣,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又是大道理。
总之,企业要赚钱,要有规模效应,要减少人制,才能基业长青。
做人也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