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领域,又有专利战开打了。
近日,金斯瑞子公司合成生物企业百斯杰生物发文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支持该公司诉湖南隆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侵害植酸酶发明专利案(案号:( 2024 )最高法知民终 761 号)的核心诉求。
判令被告方停止销售相关高温植酸酶产品,并赔偿百斯杰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
技术泄露与专利侵权问题,一直是合成生物行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上文提及的百斯杰生物为例,仅这一款植酸酶产品不完全统计就有三起专利侵权纠纷。(2023)湘01知民初142号、141号;(2024)鲁01知民初70号
其中笔者从 该公司对湖南利尔康生物 植 酸酶专利侵权案的二审判决书中查到,侵权企业赔偿达100万元,足以看到知识产权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
从跨国巨头到新生企业 逃不掉的一关
合成生物专利保护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轰动一时的诺维信“葡糖淀粉酶案”就曾入选“2016年10大知识产权案件”,两家中国酶制剂龙头山东隆大和江苏博立最终败诉,并赔偿数百万余元。
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针对“生物序列的变体”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在2013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也有涉及到微生物发酵制备赖氨酸的例子,长春大成和日本味之素在近7年的纠缠后以中方胜诉结案,专利被判决无效。
其中还有不少“朴实无华的商战”,韩国大熊制药和肉毒巨头Medytox的八年专利战, 就是从一名公司前雇员盗窃了肉毒杆菌毒素 (BTX) 开始的。
被誉为合成生物学“芯片”的菌株更是偷盗问题的重灾区,竞争对手不仅可以通过购买产品去保留菌种再发酵,还能引入退化机制等手段,在菌株丢失的情况下仍保留其他技术秘密。
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企业单靠专利公开换取保护,会导致核心工艺暴露;仅依赖商业秘密,则可能因内控疏漏功亏一篑。
而从维权角度来看也极为困难,由于发酵生产过程都处于厂家内部或受其严格控制的生产设施内,获取含有疑似侵权菌株的发酵液就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部分企业还涉及跨境维权。
越来越多公司选择把产品或应用场景“藏起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生物技术有时像一层窗户纸,有了方向后,别人花时间钻研也可能做得出来。”
合成生物专利保护 行业在行动
面对这一行业集体困境,各方也在积极展开行动。
早在2022年4月28 日,依托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设的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就已成立揭牌。
打造了 “谷氨酸棒杆菌底层共性技术” 和 “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 领域2个产业特色专利池,实现强强联合,互助互利,化解风险。
而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无锡、南京、山西的知识产权相关机构及部门都举办过合成生物专题活动及会议,结合典型案例为企业提供系统性专业指引。
其中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更发布了《合成生物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统计出截至2025年3月全球合成生物产业专利申请量达31.48万件。
特别关注了其中专利转化的活跃,涉及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酶和酶突变体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核酸文库构建方法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