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之轮”下的超市未来。
作者:Top1朋友圈 编辑:鹤翔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当下,零售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分久必合”到“合久必分”的循环后,超市业态重回整合阶段,却面临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发、消费者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新生代消费者对品质与便捷的追求,倒逼行业从传统低价模式转向差异化竞争,而自有品牌成为破局的核心抓手。
在这一背景下,自有品牌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替代,而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价值重构。它要求企业在品质与价格间找到平衡——同品质更低价、同价格更高品质、同品价更优分量,同时通过精准的开发逻辑(如对标国际卖场趋势、聚焦成员企业诉求、依托大数据分析热销品类)打造兼具竞争力与辨识度的商品矩阵。
作为连接区域零售企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蚂蚁商联正以“同心共赢”为核心,通过输出商品、文化与标准赋能行业。它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联合采购降本增效;构建严格品控与营销体系,孵化折扣店等新业态;更以自有品牌为纽带,串联成员企业力量,在零售业变革浪潮中,为中小零售企业提供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围绕零售行业的变革方向、自有品牌的实践路径以及蚂蚁商联的赋能逻辑,我们与蚂蚁商联董事长田建忠展开了深入对话,共同探寻行业破局的关键答案。
![]()
蚂蚁商联的发展与经营之道
王拓:请您简单介绍下蚂蚁商联成立的背景和历程?
田建忠:最早是在2012年前后,中国零售业从业者赴欧美、日本考察,其中赴日考察更多是陈立平教授给我们做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陈教授私享会”(微信社群),班长是(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当时我们有十几个人。受日本CGC资源连锁组织启发,2017年7月陈教授带领我们针对性地参访了CGC后决定成立组织;同年8月召开首次筹备会,10月蚂蚁商联正式成立。
蚂蚁商联的成立基础是借鉴日本资源连锁体系经验,采用“公司化运营平台+专业团队”模式,核心是为成员企业办实事。
![]()
图:蚂蚁商联成立背景
王拓:蚂蚁商联的核心战略是自有品牌布局,选择这一路径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品牌矩阵和目标是怎样的?
田建忠:选择自有品牌,一是国际经验,从2012年我们高频率地出国考察过程中,发现奥乐齐、LIDL等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占比超90%,日本企业自有品牌占比15%以上,由此我们预判,自有品牌在未来的零售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比会持续提升。
二是行业需求,中国商超同质化严重,自有品牌是差异化竞争核心抓手。
三是联盟价值,自有品牌在国际联盟组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有品牌能凝聚成员企业并创造实际价值。
目前蚂蚁商联有15个自有品牌,其中13个表现突出,包括聚焦米面粮油品类的“饕厨”、休闲零食“我得”、非食类“极货”、啤酒“即畅”等以及全品类极致性价比品牌“惠惠熊”。自有品牌未来在成员企业销售占比,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超30%。
![]()
图:蚂蚁商联自有品牌
王拓:在成员管理和协同机制上,蚂蚁商联有哪些具体做法?
田建忠:文化与准入上,以“同心共赢,成为区域中小零售业资源共享中心”为核心价值观,成员企业需认同该文化。
合作方式上,蚂蚁商联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前期由12家发起企业占有股份,经三轮扩股后股东超60家,成员企业逐步成为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区域管理上,全国划分为6个分部,设分部理事长,每年开展多次交流活动及4次会议,聚焦管理经验分享、生鲜联合采购与资源共享,还针对不同业态开发多条码商品,兼顾区域消费习惯差异,实现差异化适配。
![]()
图:蚂蚁商联分部建设
王拓:供应链和数字化建设是零售业的重点,蚂蚁商联在这方面有什么布局?
田建忠:供应链整合上,以成员企业需求最大公约数为核心,批量大的商品直接从厂家发往成员企业,小批量通过集配仓配送。目前在郑州设集配仓,未来计划在全国增设分仓,补充区域企业补货需求。数字化方面,自建供应链系统连接零售企业、蚂蚁商联与工厂,实现订单在线审核、生产备货、到货确认及结算全流程线上化。
![]()
图:蚂蚁商联数据赋能
王拓:和国际联盟相比,蚂蚁商联的本土化模式有哪些特色?
田建忠:与国际联盟相比,以“商品、大数据、培训”为三驾马车,更侧重对成员企业的赋能。自有品牌认同建设上,所有商品标注“CAA”标志,明确为蚂蚁商联品牌;通过培训和宣传强化成员认知,股改后成员企业(含生产企业)对品牌归属感增强。针对即时零售,设立全渠道服务部门,与国内大平台合作,为成员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和补贴。
王拓:蚂蚁商联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田建忠:未来规划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加大自有品牌研发力度,抓住新生代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机遇;二是深化大数据赋能,运用比价系统为成员企业提供深度服务;三是聚焦加工品类(烘焙、熟食、面点、小菜等),成立专项小组整合资源,优化商品供给。
![]()
超市调改与自有品牌建设
王拓:您认为超市调改的本质是什么?核心驱动因素有哪些?
田建忠:调改不是局部整改,而是推倒重来的业态再造,得打破传统价格战思维,聚焦创新。核心驱动是新生代消费者(80后、90后)成为主流,他们对一日三餐的诉求转向品质与便捷,传统低价模式满足不了了。重点方向是以加工品类为突破点,传统果蔬肉等品类已无差异化,加工品才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王拓:调改中如何平衡商品、人、场的关系?供应商合作模式需要调整吗?
田建忠:商品、人、场的平衡核心是商品,得按消费者需求配货,靠品质提升复购,不能盲目“抄作业”。人的转变也很重要,经营者要从“口号式文化”转向“利他”思维,真心服务顾客。场的优化要站在消费者角度,不是光搞先进设备。
供应商合作得摒弃进场费、条码费这些“苛捐杂税”,核心是替顾客选品,推动传统批发商转型成综合服务商,提供商品配置、营销赋能等一体化服务。
王拓:有哪些成功的调改案例?
田建忠:甘肃新乐、秦皇岛佳乐家、鹤壁裕隆这些企业调改效果好,部分门店通过业态再造实现了销售额翻倍。
![]()
图源:裕隆集团
王拓:可是也有不少企业在调改完之后设备的成本上升了,人员的工资上升了,销量好像没有变。您认为调改中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田建忠:常见误区是高投入忽视“效率与成本”核心,要理性投资,警惕单店千万级投入的长期风险。
这类高投入的门店在未来3-5年内必然会进入饱和状态,即便利润率能达到20个点,可能也仅能实现盈亏平衡。而未来的折扣店效率和回报都很高(利润率15个点),就是在大家都专注于价值型门店调改时,我们要孵化“惠惠熊”这一业态,因为未来一定是折扣店的天下。
![]()
图:惠惠熊门店
王拓:供应链和加工品类建设方面,蚂蚁商联有哪些实践?中央厨房模式是趋势吗?
田建忠:超市自建中央厨房多是无奈,比如本地缺合格工厂,未来趋势是专业化分工,由后端供应链公司承接加工,就像日本零售业依赖专业工厂做便当。蚂蚁商联整合了优质工厂资源,把控加工品品质,比如小龙虾常年卖29.9元/斤,品质比现场制作更稳定。
王拓:我认为蚂蚁商联第一阶段是输出商品,第二阶段是输出文化和标准。在输出文化和标准这方面,有何构想?
田建忠:自有品牌是有文化的,蚂蚁商联的自有品牌首先追求品质,核心是性价比——同品质价格更低、同价格品质更高、同品价分量更多,未来也会继续深化这一方向。
在标准化输出上,蚂蚁商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营销服务策略,主要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未来打造更多标准门店;二是针对不同商品采用不同陈列方式,且有营销全案;三是输出门店店型,比如我们孵化的折扣店“惠惠熊”,目前合肥已有一家,即将开第二家。
王拓:惠惠熊门店里全是蚂蚁商联的自有品牌吗?
田建忠:按折扣店的发展路径,除了生鲜,自有品牌占比至少要达到60%以上。
王拓:惠惠熊是蚂蚁商联的全资子公司吗?
田建忠:它的知识产权属于蚂蚁商联,但蚂蚁商联作为资源连锁体系,本身不开店,而是服务成员企业,帮助他们孵化这种店型。做这个店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成员企业更多的是在区域,涉及大卖场、标超、社区店等多种业态,一个区域要把市场做透,只靠大卖场是不够的。折扣店一定有未来,一个城市既需要价值型门店,也需要价格型门店。
![]()
图:惠惠熊合肥首店
王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吗?惠惠熊这个门店是未来蚂蚁商联开发大单品、爆品或新品的测试性门店?
田建忠:对的。
王拓:我们现在在开发自有商品方面,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田建忠:首先,我们会在国际上考察一些优秀的商业卖场,关注他们的商品趋势,比如山姆、Costco等;其次,会根据成员企业的诉求来确定商品方向,我们每个月都会对所有成员企业做问卷调查,收集包括商品需求在内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哪些商品卖得好、深受消费者喜欢,判断这类商品是否适合开发为自有品牌。
王拓:自有品牌对于超市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营者押上了自己的荣誉。
田建忠:它是身家性命,公司的商誉都压在里面了。所以在这方面,蚂蚁商联的战略是:当别人在卷价格的时候,我们在卷品质。比如这款纸,符合医护级标准,这应该是我们在国内最早推出的这类商品。所以当别人卷价格时,我们一定要卷差异化、卷高品质。
比如蚂蚁商联最早推出了符合医护级标准的纸巾,今年年初推出了一款4个9除菌除螨的洗衣液,我们还做一些差异化小商品,比如马赛皂。大家都知道大公鸡洗衣皂很火,能洗内衣、婴儿衣服,还不伤手。我们开发了同款,定价9.9元,区域企业做面销的话,一周能卖7000块。
![]()
图:“极货”马赛皂
王拓:那这些商品在超市里受欢迎程度如何?复购率又怎么样呢?
田建忠:就拿绿城超市来说,去年我们针对马赛皂做了两场收银台面销,一周大概能卖7000块,成绩还不错。要是一年做两次,两场营销下来能卖15000块,这意味着有15000人能以极低价格买到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它能对标大公鸡,但价格还不到大公鸡的一半。
自有品牌就是这样,既讲究大单品,也讲究结构性单品。比如食用油、洗衣液、椰子水、啤酒这些都是大单品,而结构性单品就是那些品质不错的商品。
王拓:您从绿城超市董事长到蚂蚁商联董事长,在管理视角与逻辑上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田建忠:原来是管理单个企业,处理更具象的事务;而在蚂蚁商联,更多是要站在成员企业的角度,把大家团结好、联系好、服务好,这是身份的转变。
服务好成员企业和经营好一家超市是两码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B端,而之前企业面对的是C端。在这方面,首先还是要做好三大赋能;其次,要加强联系,蚂蚁商联每年有两次大型会议,通过会议加强交流,听取成员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身份转变的关键是赢得成员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引起共鸣,只有共鸣才能共振。
王拓:蚂蚁商联如何自有品牌与联合采购这两大业务?成员企业的比例规划是怎样的?
田建忠:自有品牌是基本盘,聚焦差异化,近年我们把SKU从4600种压缩到1000多种,砍掉周转慢的长尾商品。联合采购补充长尾需求,满足多样化、小批量、去中间化需求,成本能降10%-20%。
比例上,成员企业第一阶段目标是自有品牌超10%,最终达20%-30%;行业合理区间是40%-60%,这样能平衡利润与客流。
王拓:我们和行业同仁交流时,大家都提到蚂蚁商联,你们在B端市场的认可度和知名度确实比较高。但我们调研发现,不少C端消费者对蚂蚁商联及其旗下的“极货”“我得”等品牌了解不多。想问问,蚂蚁商联今年在触达C端消费者方面有什么方案吗?
![]()
图:自有品牌“我得”“极货”
田建忠:是有相关计划的。首先在市场营销上,会通过短视频、媒体等进行传播。我们有个云盘,里面针对各类商品中的爆品,准备了小视频、文案、陈列标准打样,还有PPT、播音等资源,这些都是共享的。我们会发动区域零售企业,把这些资源下载后稍作改动,变成自己的短视频进行传播,很看重传播的力量。
其次,会在卖场做一些营销活动,比如试吃、试用、试饮,让消费者直接接触到商品。
未来,我们还会在全国层面推广重点单品,比如计划请代言人来推广重点商品。
最终,为了让消费者认出这些是蚂蚁商联的自有品牌、是成员企业的联合自有品牌,我们在最新包装上都标注了“CAA 蚂蚁商联 本品由蚂蚁商联成员企业联合销售”。这样就能把15个自有品牌串联起来,消费者可能一开始不了解,但看到卖场里10%、20%的品牌,甚至重点推的大单品都有CAA标识,慢慢就能提升对这些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
快问快答
王拓:当下超市最该砍掉的滞销品类是什么?
田建忠:传统品类、滞销品类和重复性单品,尤其是加百类、非食类,肯定要大幅缩减,因为它们的销售占比大概在10%-12%之间。
王拓:生鲜品类的损耗率控制在多少算合理呢?
田建忠:3%-8%之间比较合适。如果低于3%,说明货品满足率不够,不够卖;如果超过8%,说明管理存在问题,一般在6%左右比较合适。
![]()
图:超市生鲜区域
王拓:折扣超市、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您认为哪个业态最抗风险?
田建忠:虽然各业态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但如果说真正抗周期的,一定是折扣店。
王拓:自有品牌占比多少能平衡利润与客流呢?
田建忠:自有品牌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没有绝对的比例,但目前在中国,40%-60%之间比较合适。
王拓:商联的成员企业,您认为规划自有品牌比例多少最合适?
田建忠:第一个阶段要超过10%,最终要达到20%-30%之间。
王拓:线上订单占比多少时,门店需要建立独立拣货区呢?
田建忠:如果能超过50%,有个独立拣货区会更好。
王拓:超市应该更注重线下订单还是线上订单?
田建忠:两者都要兼顾。
王拓:促销活动选满减还是折扣更有效呢?
田建忠:低价更有效。
王拓:员工人均服务多大客流效率最高?
田建忠:传统上按面积算,更合适的是按“劳效”,每个员工创造的劳效应在6万-8万/年之间。
王拓:黄金货位应该给高毛利商品还是引流品呢?
田建忠:应该给引流品。
王拓:超市的数字化改造,从哪个角度入局更有效?
田建忠:品类管理。
王拓:供应商的账期压多久不影响合作稳定性?另外,美团优选最近退出,对超市的生鲜品类有提升吗?
田建忠:最好不压账期,月结最合适。美团优选退出对超市生鲜品类没太大影响,因为这几年大家都已具备较强的运营能力。
王拓:临期商品怎样处理既能减少损失,又不惹客诉呢?
田建忠:时间过半就开始打折。
王拓:动线设计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田建忠:强制动线。
王拓:生鲜早市的最佳营业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田建忠:7点到8点半之间。
王拓:会员体系中,兑换实物比较好还是兑换折扣券比较好?
田建忠:兑换折扣券,这是锁客的过程。
王拓:新开超市的前3个月,更应该抓人流还是抓毛利?
田建忠:抓人流。
王拓:超市的联营区和自营区占比多少算合理?
田建忠:卖场里联营区越少越好,除了一些特殊品类需要联营,更多应该自营。
王拓:判断超市运营健康的核心数据有哪些?
田建忠:客流、客单、毛利率、动销率、交叉比率、周转天数。
![]()
超市的未来
王拓:我们长期研究超市行业,发现行业发展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最初“合”的时候,超市容纳了烘焙、文具、水果、肉类、针织品等多种品类,几乎涵盖各类专卖店的商品;后来“分”的时候,从超市里分化出很多专门业态,比如生鲜领域有了百果园、钱大妈,零食领域有了零食很忙等。超市经历了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您认为超市行业处于哪个阶段?
![]()
图源:网络
田建忠:现在又回到了“合”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过去30年,超市前20年处于野蛮式高速增长,卖场里什么货都能卖,谈不上品类管理,很多还是联营商。但随着市场饱和,超市必须走差异化路线,把原来没做好的品类重新做精。
比如调改后的超市,烘焙品类的商品配置不亚于专业蛋糕店;果蔬管理升级、品质把控加强,会给专门的水果店带来挑战;零食品类也在持续优化提升。未来,小餐饮店会面临增长压力,因为超市餐饮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酒类方面,调改后的超市有口粮酒,品种数远多于夫妻老婆店,价格也更理性,会给夫妻老婆店带来问题。总之,超市在多个品类上的提升,会让不少专业店和小业态面临挑战。
王拓: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您认为中国超市目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田建忠:现在是大变革时代,供应链重构开启新业态元年。
王拓:变革期还会持续多久?
田建忠:未来3-5年还会持续调整。现阶段,在价值型门店调改中,门店数量需合理控制:县域市场两家足够,三家则过剩;地级市3-5家足够,超过则过剩。这符合“零售之轮”规律:当市场主体普遍进行类似调改时,会形成新的同质化;同质化导致市场主体“吃不饱”,进而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整个行业在这种循环往复中逐步提升。
王拓:基于全球商业考察经验,您对零售业未来发展有何判断?
田建忠:零售业10年一个周期,不创新必然被淘汰,探索与改变是生存关键。趋势上,超市餐饮化会加强,烘焙、零食等品类升级会挑战专业店,折扣店有望成为主流业态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