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滚的夏日,六安白鹭洲遗址的夯土城墙在烈日下泛着金黄。无人机“嗡嗡”盘旋,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的队员们正俯身测绘东周古城遗迹,汗水浸透了身上的文化衫。
与此同时,在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内,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杨玉屏学唱校庆版花鼓调,婉转的唱腔与青春的笑声交织;亳州华祖庵前,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的“药都探草”队演练五禽戏,一招一式尽显中医智慧;黄山瞻淇村的鱼灯游街队伍中,智能鱼灯小车灵巧避障,引来村民阵阵喝彩......这个盛夏,我省高校“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江淮大地,以青春之力解码文化基因,用创新实践激活传统文脉。
文脉寻踪 与历史对话的青春现场
淮南市博物馆的灯光下,一件战国兽面纹鼎的铭文正被师生们逐字破译。“这组云雷纹记录着楚国东迁江淮的历程。”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教授李松指着鼎腹的纹饰讲解。“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围拢在展柜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纹样分析与历史线索。继2024年顺利完成首期文化寻访路线(武王墩墓——安丰塘——春申君墓——廉颇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徽博物院)后,今年盛夏,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再度出征,将目光投向千年历史深处。这支由多学科师生组成的团队跨越淮南、六安、阜阳三市,行程800余公里,以青春之姿探寻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基因密码,重启文化守护行动。
“每一件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工作站站长张义中指着刚修复完成的战国陶鼎说。在文物修复室,“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田字格定位法与环氧树脂修复技术让残损的文物重焕光彩。“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与古人的对话。”美术专业学生高锦航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亳州曹操运兵道的幽深隧道中,安徽理工大学“药都探草”实践队正仔细观察洞壁结构。“古人利用地道恒温恒湿环境储存药材,这种智慧至今值得借鉴。”队长刘睿博指着墙角的通风孔解释。在康美中药城,队员们跟踪记录了药材从种植到交易的完整链条,并在田埂间近距离观察赤芍、白芍、藏红花等药材,记录土壤湿度、光照条件等生态数据,为理解中药产业上游种植环节与市场需求的联动机制提供第一手资料。
非遗新说 传统技艺的青春表达
“工大八十真高兴哎——”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内,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院的学子们正用花鼓调演唱校庆歌曲。非遗传承人杨玉屏创新改编的旋律,让传统戏曲瞬间“年轻”起来。“转音要像山涧流水般自然。”她手把手教导学生,“表演时身段讲究‘接地气’,既要生动传神,又不能脱离生活。”队员张同学感慨:“以前觉得戏曲离我们很远,没想到学起来这么有成就感,既自豪又亲切。”
团队负责人刘同学说,“花鼓戏的历史让我们明白,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欣赏者,更应当成为主动参与的传承者”。实践中,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提出了“花鼓戏+校园文创”“非遗主题研学路线”等传播思路,希望将实践所得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新的具体行动。
在凤台县,安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更让花鼓灯“跳”进了工间操。国家级传承人陈玉华现场教学“登山步”“颤膝摆腰”,工科生们则开发出动作捕捉系统,将舞蹈轨迹转化为数字模型。“我们想用AI技术建立花鼓灯动作库。”团队负责人展示着手机里的动态演示视频说。
黄山市瞻淇村的夜晚因鱼灯而璀璨。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们给传统鱼灯装上传感器,制作的智能鱼灯车能自动循迹游弋。“老祖宗的手艺和我们的专业碰撞出了火花。”队员陆蕊蕊兴奋地说。非遗传承人郑冬蛟仔细端详着智能鱼灯,对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效果连连称赞:“没想到鱼灯还能这样玩,年轻人真是有想法!”
薪火课堂 让文化种子在乡野发芽
在淮南市毛集社区内,安徽理工大学“青禾廿四行”团队正带孩子们玩“节气飞花令”。“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小学生脱口而出的农谚引得围观村民连连点头。在八公山景区,队员们用剪纸复刻二十四节气场景,游客们争相参与拼图挑战。
“部分大学生对徽文化的认知多局限于‘徽派建筑’等文化符号,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知之甚少。在现代潮流冲击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导致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缺乏内生动力。”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在合肥罍街的徽商故里酒楼内,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以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为切入点,设计出“徽骆驼·货郎小哥”“独占鳌头·跃龙门”“臭鳜鱼·美食精灵”“嵌字豆糖·福运方块”等融入徽商元素的文创产品。队员们向访谈对象以及部分大学生赠送原创文创产品,并讲解徽文化内涵,激发大家对徽文化和徽商精神的兴趣,增强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合肥师范学院组织的中电八所行知学堂内,光影交错间上演着跨越千年的对话。皮影戏课上,孩子们亲手为驴皮影人敷彩,给武将添上火焰纹,为旦角刻出莲花纹。“锯齿纹代表勇猛,蓝色脸谱象征正直。”孩子们对传统符号的理解让非遗传承人惊喜不已。而在脸谱绘制环节,一幅幅或严谨复刻、或大胆创新的作品,展现出传统美学在童心中的鲜活演绎。
从楚文化遗址到徽州古村落,从非遗工坊到田间地头,安徽高校学子用脚步丈量文明厚度,以专业赋能文化传承。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丁玲玲总结道:“‘三下乡’不仅是文化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当青年真正读懂乡土中国,文化自信便有了根基。”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展示鱼灯形状的智能无人小车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徽商文化文创产品
合肥师范学院“小先生”教“小学员”画脸谱
实践感悟
初到亳州,是被空气中浮动的药香唤醒的。在全国最大的康美中药材交易中心,上千种药材在摊位上舒展着形态:切片的天麻泛着琥珀光,整株的艾草带着晨露的湿润......商户们吆喝并清点着药材,指尖翻飞间,是“中华药都”千年未断的脉动。走进田间地头,药农钻进白芍田里,看他们弯腰薅草时腰间的毛巾浸成深褐色,听他们算着今年的收成。泥土沾满裤脚的午后,才真正读懂“药都”二字里,藏着多少代人的生计与坚守。
中医药不只是课本里的药材名称和功效,更是扎根土地的文化符号,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它的传承,需要我们年轻人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悟,更用行动去守护。
□安徽理工大学药都探草队队员 亓晨曦
踏访许村那日,老艺人挥动大刀灯的刹那,深深撼动了我。竹篾骨架上的彩绸,伴着铿锵的锣鼓声凌空翻舞,刀灯流转的纹样间,仿佛跃动着祖辈无声的祈福。身为黄山人,指尖触碰到这些浸润岁月的手艺,才真切懂得:非遗并非橱窗里的静物,它是奔涌在血脉中的文化根脉。当我把大刀灯的故事带进“行知学堂”,为孩子们细细解读灯上纹样的寓意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宛若星辰。一个孩子恍然道:“原来爷爷说的‘灯彩照年’,就是这样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传承不必惊天动地,或许正是如此——以热爱点燃童眸星光,让乡土智慧在清亮童声里生生不息。讲好非遗故事,是家乡之根深扎沃土的幸福,更是吾辈大学生肩头的重任。
□合肥师范学院“灯影承徽韵,青衿传薪火”徽韵刀影护遗调研队负责人 叶诗雨
在阜阳博物馆,龙虎铜樽的虎首狰狞、龙身优雅,让我们瞬间理解了楚文化的精髓。讲解员说,这不仅是酒器,更是楚人“崇凤尚龙”的精神象征。细看那些蟠螭纹,我们突然明白:凶猛纹饰背后,是楚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话。就像《楚辞》的豪迈诗句,这件铜樽承载着楚人的精神图腾。离馆时,铜樽的绿锈仍在眼前闪动——原来文化传承就藏在这些日常器物中,将信仰凝固成永恒。愿我们也能像楚人那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
□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寻访团成员 尹梦杰
记者黄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