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枝江的乡间,藏着一棵比大熊猫还金贵的树。
它刚被发现时,全世界就只有这么一株,专家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枝江枫杨。
为了让这个物种活下去,顶尖的植物学家们忙了20多年,试了各种办法,却连一棵幼苗都没种出来。
眼看着这棵“世界独苗”快到寿数,随时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所有人都觉得没希望了。
谁也没想到,一对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夫妇,花了6年时间,竟然把它从1株变成了27株,硬生生把这个物种,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
这棵树到底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专家搞不定的事,这对儿农民能做成?
1979年春天,枝江县林科所的闫孝贵,在周湖村考察林木。
村里老人跟他说,村头有棵“怪柳树”,长得跟别的树都不一样。
当地人习惯把杨树叫柳树,闫孝贵听着好奇,顺着村民指的方向找了过去。
到了树跟前,他一眼就看出了不寻常。
普通杨树树皮糙得很,枝干笔直,叶子都是成双成对的;这棵树却不一样,树皮滑溜溜的,叶子是单张长的。
最奇的是,一个树桩上竟长出了两棵树干,像个“双头”怪物。
后来才知道,这“双头”是十几年前弄出来的。
村里有个叫尹保树的人盖房子,把原来的树砍了做房梁,没想到第二年,剩下的树桩上冒出两个芽,慢慢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村民们只当是个巧合,没往心里去。
闫孝贵却觉得不简单,他采了枝叶样本带回研究所。所有人翻遍资料,都没找到相同的树种。
1982年,武汉植物研究所的专家赶来,又把样本送到国际植物协会鉴定,最后确认,这是全球从未见过的新物种,因为长在枝江,就叫了枝江枫杨。
消息传出去,全世界的植物学家都惊动了。可高兴劲儿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
这棵枫杨太稀有了,万一出点意外,整个物种就没了。
好在后来,村民邓中寿在自家屋后又发现了一棵,总算有了个备份。
但好景不长,2003年,最早发现的那棵“双头”枫杨,其中一个树干莫名枯死了。
2007年,剩下的那个树干又被雷劈了,差点没救活。
到这时候,全世界就只剩两棵野生枝江枫杨,树龄都超过30年,而普通杨树的寿命也就三四十年,再不繁殖,真的要绝种了。
繁殖的事,早就被提上了日程。
从1982年确认新物种开始,专家们就没闲着。扦插、嫁接、种种子,甚至用上了基因技术,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
可这枫杨像是故意跟人作对,剪下的枝条,不管怎么精心照料,没几天就枯死。
结的种子埋进土里,长出来的全是普通枫杨,一点都不像“爹妈”。
好不容易搞点嫁接,接口处要么烂掉,要么就是不存活。
二十多年过去,专家们熬白了头,愣是没弄出一棵新苗。看着两棵老树一天天衰弱,大家急得团团转,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在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黄卫民和胡光琴夫妇。
这对夫妻是当地出了名的“种树能手”,没多少文化,却把苗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俩1984年承包了30亩梨园,靠着琢磨扦插、嫁接技术,没几年就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1991年,他们干脆专做园艺,在城郊包了50亩地,慢慢发展到1000多亩,培育了170多个品种的苗木,年销售额能达到8000万元。
2007年,黄卫民还被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
2008年,枝江林业局的人找到他们,把繁育枝江枫杨的事说了。
夫妇俩没多想就接了,不是因为钱,而是觉得这么稀有的树没了,太可惜。
可真干起来,他们才知道有多难。
第一次从老树上,剪了6根枝条扦插,全枯了。之后又试了十几次,还是一样的结果。
有时候前一天看着还好好的,第二天就蔫了,夫妻俩急得睡不着觉。
黄卫民不服气,他种了几十年树,从没遇过这么“倔”的品种。
他不再盲目尝试,开始记笔记:今天浇了多少水,温度多少,枝条剪了多长……
失败一次,就对着笔记琢磨一次。
就这样试了两年,到2010年春天,奇迹出现了。
那天早上,胡光琴去苗圃查看,突然发现一根扦插的枝条上,冒出了个米粒大的嫩芽。
她赶紧喊来黄卫民,两人蹲在那儿看了半天,激动得说不出话。
他们把这根枝条当宝贝,别的活儿都交给别人,整天守着观察。
慢慢的,他们摸出了门道:枝条要选特定时间剪的,扦插的土得配专门的比例,温度湿度也得控制在某个范围里。
2012年,他们用新方法扦插了50根枝条,最后活了6根。
这个成活率不算高,可对枝江枫杨来说,已经是天大的突破。
到2014年,整整6年过去,他们培育的枫杨已经有27棵了。
这年9月,中国新闻网专门报道了这事,说曾经的“世界独苗”,总算摆脱了灭绝的危险。
黄卫民夫妇还申请到了培育专利,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消息传到那些研究了20多年的植物学家耳朵里,他们都不敢相信。
后来,不少专家专程跑到夫妇俩的苗圃,像学生一样请教技术。
谁也没想到,困扰学术界这么久的难题,竟然被两个农民解决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专家太依赖书本,农民更懂实际操作。
其实不然,黄卫民自己也说,要是没有专家们前期的研究基础,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快找到门道。
这27棵枫杨,现在有的种在当地的公园里,有的还在苗圃里培育。
它们不光保住了一个物种,更让人们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来不是某一群人的事。
就像这枝江枫杨,从被发现时的“独苗”,到差点灭绝,再到如今的27株,背后是专家的坚守,是农民的执着,更是所有人对生命的敬畏。
毕竟,每一个物种,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少一个,世界就少一分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