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GPT-5“翻车”后,OpenAI的新活法:真正的增长不在模型参数里

0
分享至

OpenAI 的GPT-5“翻车”风波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其CEO Sam Altman近期也在公开场合承认:GPT-5的发布,我们确实搞砸了些事。

不过,我却注意到,就在这场“风波”发生的同时,其用户数据却在悄悄“逆袭”:发布后48小时里,调用GPT接口的开发者几乎翻了一倍,ChatGPT的周活用户眼看就要摸到7亿,成了全球第五大网站。

一边是产品失误的批评,另一边是惊人的用户增长。这种矛盾背后,藏着AI行业的一个重要转向。

最近,OpenAI的Sam Altman和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在好几场访谈里,系统地复盘了这次发布,并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

OpenAI接下来的增长,不靠“造个更强的模型”,而是要啃三块更难但更重要的“硬骨头”。



让AI先“想清楚”:从“猜答案”到“会琢磨”

Greg Brockma表示,过去我们总在教模型“猜下一个词”,但现在发现,它得先学会自己“过一遍脑子”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用AI的痛点。你可能也遇过:让AI写个复杂方案,前面逻辑还行,后面突然冒出段驴唇不对马嘴的内容。

为啥?因为过去的大模型本质上是“预测机器”——它靠海量数据训练,猜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但它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在说什么。

GPT-5这次调整,核心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OpenAI给这种能力起了个名字叫Auto-reflection(自动反思),说白了就是:模型写完答案后,会自己停下来琢磨琢磨:这个思路对吗?有没有漏了什么?换个角度会不会更好?

听起来有点像学生做完题检查作业,对吧?Sam Altman就拿这个打比方:我们不想让AI只交一版作文就完事,得让它像认真的学生那样,自己检查一遍,发现错了就改。

他们此前参加国际数学奥赛(IMO)发现,当模型每一步都自己评估逻辑时,解题正确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有时候还能发现人类没注意到的推导漏洞。

这说明什么?AI的进步,不一定非要堆数据、加参数,让它学会“认真思考”,反而能带来质的飞跃。

Greg反复强调:AI的目标不是“更聪明”,而是“更靠谱”。我们最在意的,是能不能把事做对。

这种转变带来的变化,你用起来会很明显。比如你让AI写封请假邮件,它不会上来就哗哗写,而是先问你:“是身体不舒服请假,还是有其他安排?大概需要请几天?”等你把细节说清楚,它再动笔。

这种对“过程”的关注,正是新一代AI和老模型的最大区别。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三件事:AI出错的概率会越来越低;遇到复杂问题时,它能帮你一步步分析,而不是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能真正当你的“帮手”,而不是个只会说漂亮话的“机器人”。

Greg说得挺实在:开发者以后不是在“调教工具”,而是在和一个能思考的伙伴合作。写提示词不再是“给指令”,更像“聊工作”。

这种协作方式的改变,可比单纯的模型升级影响大多了。

让AI真“能干活”:从“等指令”到“主动搭把手”

如果你用过早期的大模型,可能会有这种感受:它更像个“应答机器”——你问一句,它答一句;你写代码卡壳了,它帮你补全一行。

但现在,OpenAI想让AI变成能和你“搭伙干活”的搭档。

Greg Brockma解释这个转变时,说得特别通俗:我们不想让你用GPT的时候,还得费脑筋想“怎么说它才能懂”。我们想让它先琢磨明白你的需求,然后自己想办法把事办成。

这话背后,是AI能力的一次重要升级: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协作”。

举个例子,以前你让AI帮忙做数据分析,得一步一步给指令:“先写段Python代码读CSV文件”“帮我画个柱状图”“再写段结论”。

但现在,你只要说一句“帮我看看这组销售数据有没有异常,写个简单总结给老板”,AI会自己搞定一整套流程:

它会先调用工具读取数据,自动识别哪些指标可能有问题,用图表工具生成可视化结果,最后把发现的异常点和结论写清楚,甚至还会问你“要不要附上去年同期的数据对比?”

这种“自己拆任务、自己找工具、自己补细节”的能力,才是AI真正能当“帮手”的关键。Greg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你管理一个小团队,不用盯着每个人的每一步,他们自己商量着就能把活儿干好。

Sam Altman在一次开发者大会上,分享过一个更有意思的场景:你给AI一个航空公司的网址,让它帮忙订机票。它不会追着问你30个细节,而是会先自己看页面信息,自动补上你没说清的时间、偏好,最后告诉你“票订好了,确认邮件发你了”。

这种能力的价值,其实远超“方便”本身。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员工效率能成倍提升——以前需要几个人协作半天的事,现在一个人加AI可能一小时就搞定;对开发者来说,AI不再是个孤立的功能模块,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记住工作目标、主动优化流程的"团队成员"。

就像Sam Altma说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AI怎么写代码,但后来发现,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怎么用AI把工作做得更好。

毕竟,技术再厉害,最终还得落到“能解决问题”上。

让AI“用得起”:算力不够,再强的模型也白搭

此前GPT-5发布时,有个小插曲:OpenAI内部其实有个测试版模型,性能比公开版强不少,但最后没敢放出来。

Sam Altma在一次访谈表示:不是技术不行,是用不起。那模型跑起来太费算力了,真放出去,我们的服务器可能撑不过三天。

这话揭开了AI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模型性能再强,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终究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成不了人人能用的工具。

你可能没概念,我们在手机上和GPT聊几句话,背后消耗的算力有多惊人。每一次回复,都需要成千上万块GPU同时运转,一秒钟的算力消耗,可能比一家中小型公司一整天用的还多。

Greg把这种隐藏在屏幕后的复杂系统比作“一座精密的工厂”:用户看不到这些复杂性,但这些“工厂”不够大、不够稳,体验就好不了。

所以OpenAI现在把算力当成了“生命线”来抓。

最近他们宣布了个大计划:未来几年要砸数万亿美元,在全球建20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第一座已经在得克萨斯州动工,计划装40万颗最先进的AI芯片,还用了液冷技术,就是为了让这些“算力引擎”能稳定运转。

但光靠“堆硬件”还不够。就像家里用电,不能不管需求大小都开最大功率,AI算力也得“精打细算”。

OpenAI现在搞了套“智能调度”系统:简单的聊天问答,就用轻量模型应付;复杂的编程、数据分析,再启动最强的“旗舰模型”;实在棘手的任务,还能自动分给好几个小模型协作完成。

这样一来,算力利用率一下子提高了40%,成本却降了不少。

Greg把这个思路总结为:别用大炮打蚊子。算力得像团队成员一样,按需调配。

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影响也很大。以后用AI,可能不会再是“越新越强的模型越好”,而是“适合自己任务的模型最划算”。

写个简单文案,旧模型可能又快又便宜;做复杂数据分析,再考虑用高级版。就像Sam Altma说的:我们想让开发者能像调配团队一样调配算力,用最少的成本办最多的事。

毕竟,再强的技术,如果大多数人用不起、用不稳,也谈不上"改变世界"。

结语:比起“更强”,“更有用”才是AI的终极目标

GPT-5的“翻车”,与其说是一次失误,不如说是一次战略转折点。

从OpenAI的复盘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AI行业正在从“比参数、拼性能”的上半场,转向“重体验、讲实用”的下半场。

比起“造出最强的模型”,让AI学会“想清楚问题、干成实事、人人用得起”这三件事虽然更难,却更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

Greg Brockma在最近一次访谈里说的话,或许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新方向: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造一个让技术圈惊叹的“聪明AI”,而是造一个普通人每天都能靠得住的“工作伙伴”。

对我们来说,与其追着“GPT-6会不会更强”这种问题跑,不如多想想:怎么用好现在的AI,让它帮我们解决工作里的难题、提高生活的效率。

毕竟,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有多厉害”,而是“能带来什么改变”。

GPT-5的喧嚣终会过去,但这场关于“AI该往哪走”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更靠谱、更能干、更普惠”这三个朴素的目标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证券印花税正式上涨!9月19日,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冲击袭来!

证券印花税正式上涨!9月19日,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冲击袭来!

搬砖知天下事
2025-09-19 08:41:38
清华大学这事,外媒报导,内媒静悄悄

清华大学这事,外媒报导,内媒静悄悄

疫苗与科学
2025-09-19 07:08:05
判罚农妇10万元的法官于焕琴,曾荣获“齐鲁最美法官”等一串荣誉

判罚农妇10万元的法官于焕琴,曾荣获“齐鲁最美法官”等一串荣誉

徐雪芬札记
2025-09-19 11:08:59
盲人带导盲犬爬泰山,狗全程痛苦还被打,基地回应黑料被扒惹众怒

盲人带导盲犬爬泰山,狗全程痛苦还被打,基地回应黑料被扒惹众怒

寒士之言本尊
2025-09-18 17:22:28
敢负责才敢承诺!荣威M7 DMH“五大件终身质保”让用户无忧

敢负责才敢承诺!荣威M7 DMH“五大件终身质保”让用户无忧

道哥说车
2025-09-19 10:19:09
电影《731》微博声明:严正要求所有侵权方立即停止传播、下架所有侵权内容,并消除不良影响

电影《731》微博声明:严正要求所有侵权方立即停止传播、下架所有侵权内容,并消除不良影响

环球网资讯
2025-09-18 14:50:44
坚持回国的6000志愿军战俘结局如何?历经坎坷

坚持回国的6000志愿军战俘结局如何?历经坎坷

霹雳炮
2025-09-18 22:33:40
资深果粉清早排队拿到iPhone 17,在店外加价800元卖掉,自己等邮寄的使用

资深果粉清早排队拿到iPhone 17,在店外加价800元卖掉,自己等邮寄的使用

极目新闻
2025-09-19 10:04:39
导盲犬爬泰山被打后:狗狗暂停使用,主人账号被扒,更多劣迹曝光

导盲犬爬泰山被打后:狗狗暂停使用,主人账号被扒,更多劣迹曝光

青梅侃史啊
2025-09-18 21:14:08
浙江人注意!西湖知名景点将于9月20日起关闭,计划年底前重新迎客

浙江人注意!西湖知名景点将于9月20日起关闭,计划年底前重新迎客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09-19 11:51:01
西贝事件持续发酵!四川疾控、广州疾控的神补刀,塑化剂浮出水面

西贝事件持续发酵!四川疾控、广州疾控的神补刀,塑化剂浮出水面

明月杂谈
2025-09-19 05:28:23
詹姆斯:我净资产才没有12亿 我卡上就几千块&身上行头都是送的

詹姆斯:我净资产才没有12亿 我卡上就几千块&身上行头都是送的

直播吧
2025-09-19 09:32:03
“鸭中贵族”柯尔鸭跌落神坛:从上万元一只到100元2只

“鸭中贵族”柯尔鸭跌落神坛:从上万元一只到100元2只

上游新闻
2025-09-18 13:48:07
全是预制菜的萨莉亚,为什么没人骂?网友:不敢骂,骂倒闭了、

全是预制菜的萨莉亚,为什么没人骂?网友:不敢骂,骂倒闭了、

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2025-09-17 21:25:02
世界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新皮卡品牌?

世界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新皮卡品牌?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12 13:51:31
中俄免签是好事,但有个问题不解决绝对不行

中俄免签是好事,但有个问题不解决绝对不行

喀秋莎大世界
2025-09-18 22:18:00
葡媒:穆帅将自带教练组入主本菲卡,其中大部分为费内巴切时期

葡媒:穆帅将自带教练组入主本菲卡,其中大部分为费内巴切时期

直播吧
2025-09-19 11:34:05
九三阅兵一周后,我们躲过了一场世界大战

九三阅兵一周后,我们躲过了一场世界大战

罗列思维
2025-09-10 18:44:59
说“杀死所有中国人”的美国电视节目,被美国政府关闭

说“杀死所有中国人”的美国电视节目,被美国政府关闭

林樾读书
2025-09-19 07:46:40
“治港败类”曾荫权:治理香港7年,为何却在卸任后,获刑20个月

“治港败类”曾荫权:治理香港7年,为何却在卸任后,获刑20个月

普览
2025-09-15 22:35:52
2025-09-19 14:03:00
红熊AI博士
红熊AI博士
专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研究
82文章数 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头条要闻

"入室抢婴案"主犯获死缓后当庭破口大骂 要提出上诉

头条要闻

"入室抢婴案"主犯获死缓后当庭破口大骂 要提出上诉

体育要闻

不会短跑的牙买加人,集体跳槽土耳其

娱乐要闻

关晓彤生日 仅闫妮和化妆师撑场祝福?

财经要闻

小米消金获渝农商行便宜资金 踩红线放贷?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旅游
健康
房产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卫星图像显示以军坦克集结加沙城周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