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大学生面前,“实习”常常像一扇紧闭的大门:想进入职场缺乏经验,想积累经验却找不到靠谱的平台,在软件上海投还总是被拒绝和仙器。但就业单位大多要求有实习经验,怎么办?真正能帮学生打开就业这扇门的,不是“包装出来”的课程表,也不是一纸成绩单,而是一次次接触真实行业、嵌入企业运行的实践机会。在高校就业压力普遍加大的今天,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已不再是教育改革的口号,而是决定学生“能不能走得出去、站得住脚”的关键抓手。
在这一点上,北方工业大学给出的答案并不华丽,却极其踏实。学校设有“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毕业生职业指导计划”等一系列就业支持机制,鼓励各学院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单位。目前已与华为、首钢集团、北京建工等企业建立多个实习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以上,部分专业就业率超过95%。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就与北京昇腾创新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共建了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基地的设立,不止于“多了一个实习点”,而是让高校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向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不再是“学完再就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就被带入产业场景、问题现场,在项目中磨练解决能力,在实践中验证所学,更是一场深度嵌入区域发展需求的校企对接。企业还明确承诺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
类似的“对接”并非个例。不久前,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的师生赴时空穿梭航空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企业负责人根据本科生的特长安排实习岗位,并与教师展开了关于专业竞赛合作、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深度交流。这样的活动证明学校并不是一厢情愿地“输送学生”,而是把“学生擅长什么”“企业真正需要什么”作为对话前提,让供需对接变得真实而精准。
土木工程学院暑期组织学生实践团赴青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不仅有两位校友分享职业发展路径,更在与企业对话中,针对毕业生能力要求、岗位匹配度等核心议题展开实地研讨。还与企业初步达成共建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的合作意向。这种校友反哺型对接,不仅为在校生提供了“有前景”的榜样,也帮助学校反向优化教学内容与节奏,使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保持同步更新。
这背后其实映射出北方工业大学在就业工作上的一个系统性逻辑:不仅提供岗位,更通过全过程的职业规划引导和实践能力提升,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尤其在应用型学科领域,如人工智能、经济管理、土木工程等,学校坚持把企业一线岗位、技术需求前置进课程中,在项目中嵌入实训,在实训中导向就业。
这些实践虽然朴素,却清晰传达出一个信号:北方工业大学不是一所只“输送知识”的学校,它更关注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职场。从一场实习基地的揭牌,到一个岗位背后的安排逻辑,从一位企业校友的职业建议,到一位本科生面试成功后的成长轨迹,都是学校落实“为学生人生铺路”的真实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