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823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昨天我们聊了黄巢从起义到登基称帝的过程,可是好景不长,他的皇帝宝座只坐了3年就兵败被杀了,而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因为他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除此之外,就在黄巢兵败被杀之后,唐僖宗对他的数十名姬妾的处置方式也是非常不齿的,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后面的故事~
大齐皇帝的“所做作为”
黄巢在含元殿坐上龙椅的那天,长安城的百姓都举着蜡烛夹道欢迎。他们以为这个冲天大将军会给他们带来活路,可没人想到,这份希望只烧了三年,就变成了 绝望的灰烬。
黄巢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抚百姓,而是清算唐朝旧臣:他把三品以上的官员杀光,四品以下的强迫投降,还纵兵抄了长安城里的官宦府第。
当然,这不是为了均平,而是为了抢钱养军队。可他忘了最关键的事:没有根据地,没有粮饷,再大的城池也守不住。
而晚唐的藩镇早就盯上了长安的这块肥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带着沙陀鸦军(穿黑甲的骑兵)从山西杀来,忠武军节度使周岌从河南起兵,义成军节度使王处存从河北进兵。
这些藩镇平时互相打,但到了打黄巢能捞到勤王的名声,还能抢长安的财宝时,他们反倒是联起手来凑成了反齐联军,像铁桶一样围死了长安。
882年冬天,长安城里的粮食吃完了。黄巢的士兵开始抢百姓的粮食,甚至把死人的肉做成肉脯当军粮。直到这时,百姓终于明白了,这个大齐皇帝其实和唐朝皇帝没两样,都是吃人的主。
有人在城墙上写了首诗骂黄巢:“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 黄巢看见后,把写诗人全家杀了,还杀了几十个围观的百姓—— 可骂声反而更多了。
压垮黄巢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垮黄巢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克用的沙陀骑兵。
883年正月,李克用带着三万鸦军赶到了陕西渭南,和黄巢的十五万大军在梁田陂(今渭南东)摆开阵势。沙陀人是游牧民族,骑兵能在马上开弓射箭,速度要比唐军快三倍。黄巢的士兵大多是农民和盐贩子,手里拿着锄头、刀枪,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战斗开始时,黄巢还信心满满:“我们人多,堆也能堆死他们!” 可李克用的骑兵根本不跟他堆,他们先派轻骑兵绕到黄巢军背后,放箭打乱阵脚,再用重骑兵冲垮中路。只一个时辰,黄巢的阵脚就乱了,士兵们互相踩踏,有的往河里跳,有的跪在地上求降。
这一战,黄巢损失了八万多人,尸体把渭水都堵得流不动了。
李克用站在战场中央,看着满地的尸体,对身边的将领说:“黄巢的精锐没了,长安指日可下。”
从长安到狼虎谷的逃亡路
四月,李克用的军队攻到长安城下。黄巢站在大明宫的台阶上,看着城外的黑甲骑兵,终于承认:“长安守不住了。”他下令放火烧了大明宫,不是为了销毁证据,而是想给唐朝留下一片废墟,也算是给自己的皇帝梦办个葬礼吧。
当晚,黄巢带着残部十万人,从长安东门逃出去,沿着蓝田关往河南跑。可逃亡的路,比他想象中更残酷:唐军一路追着打,每天都有士兵被杀或逃亡。
河南的藩镇守将早有准备,把粮食藏得严严实实,黄巢的士兵饿得只能到处挖野菜吃。连他的侄子黄皓都带着几千人跑了,黄皓后来还自称浪荡军,但没过几年就被唐军砍了头。
到了884年,黄巢身边只剩不到一万人,躲在河南陈州(今淮阳)附近。他想抢陈州的粮食,可陈州守将赵犨是个硬骨头,坚守了三百多天,黄巢的士兵饿死了一半,连他的爱将孟楷都被赵犨杀了。这个孟楷可以说是黄巢的左膀右臂,死的时候,黄巢抱着他的尸体哭了整整一夜。
狼虎谷:黄巢的末路
五月,李克用又追来了。黄巢只好往山东跑,那是他的老家,他以为能找到点支持,可没想到,连老家的百姓都关起门来骂他:“当年你带着我们造反,现在却带着败兵回来抢粮食?”
六月十七日,黄巢跑到泰山南麓的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身边只剩几十个士兵,其中就有他的外甥林言——林言跟着他造反五年,是他最信任的人。
那天晚上,黄巢坐在一块石头上,摸了摸脖子上的皇帝印玺,对林言说:“我本来想推翻唐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现在……你拿我的首级去见唐朝皇帝,还能换个官做,总比跟着我死好。”
林言哭着摇头,黄巢就拔出剑自刎,可他没砍中要害,只是割伤了脖子,疼得昏过去。林言没办法,只好咬着牙砍了他的头,又杀了黄巢的兄弟黄揆、黄邺,想带着首级去投降了唐军。
可林言刚走出狼虎谷,就遇到了唐军的博野军。这些士兵根本不管什么投诚,直接砍了林言的头。他们要的不是功劳,而是黄巢首级的赏钱。
最后,黄巢和林言的首级一起被装在木匣里,送到成都的唐僖宗面前。
黄巢的死,从来不是兵败那么简单
黄巢的死,从来不是兵败那么简单。他的失败,藏着几个致命错误:
1、他忘了初心:当初他是为了救百姓,最后却变成了当皇帝,甚至比唐朝皇帝更残忍。
2、没有根据地:他像流寇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来没建立过稳定的粮饷来源。
3、低估了藩镇:他以为藩镇会一盘散沙,可藩镇为了利益能瞬间团结。毕竟,打黄巢比打唐朝更划算。
4、没有追击唐僖宗:唐僖宗逃到四川后,手里还握着藩镇的军队,可黄巢居然放任他 “苟延残喘”,自己在长安忙着称帝、封官;
5、失了民心:黄巢的士兵大多是流民,进了长安后,开始抢劫名门望族的财产,甚至杀了不少无辜百姓。长安百姓本来盼着起义军能救他们,结果比官军还狠。
更要命的是,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后来的梁太祖)居然投降了唐朝,反过来帮着官军打起义军。而沙陀族李克用的骑兵(当时最能打的部队)也被唐僖宗请来,加入了反攻长安的队伍。
可以说,黄巢的大齐政权,其实从一开始就没站稳。他像个“闯进来的强盗”,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等到官军反攻时,长安的老百姓不但不帮他,反而偷偷给官军送粮食、报信。
中和三年(883 年),黄巢被迫退出长安,带着残部往山东逃亡。两年后(884 年),他在泰山狼虎谷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杀死 —— 一代 “冲天大将军”,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随着黄巢的死,他留在长安的数十名姬妾,也成了唐僖宗的战利品。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唐僖宗如何处置这些可怜女人的故事。
姬妾被俘获,唐僖宗的处置方式非常不齿
狼虎谷的血还没干,唐军的刀就架在了黄巢姬妾的脖子上。20几个女子缩在破帐篷的角落,有的抱着膝盖发抖,有的指尖抠进掌心。她们当中最小的才十五岁,最大的不过二十三,昨天还在给受伤的士兵熬草药,今天就成了反贼余党。
而这些女子的黄巢姬妾身份,从来不是自愿的,都是黄巢掠夺强占过来的。跟着黄巢逃亡的三年,是这些女子的人间地狱。当唐军的刀架在脖子上时,这些女子以为得救了——可她们错了。
唐军把她们当成黄巢的余党,用粗绳子绑着,连成一串,押往成都。这些女子的遭遇,从来都不是造反的代价,而是战争的代价。
她们没有选择:要么被黄巢抢,要么被唐军抓;要么死在逃亡路上,要么死在押解途中。她们不是反贼,不是罪人,只是晚唐乱世里最弱势的那群人——连活着都要拼尽全力,连恨都找不到对象。
中和四年(884年),三十名衣衫褴褛的女子跪在唐僖宗李儇的面前,旁边的宦官嚷着让她们认罪。最前面的女子抬起头来:“黄巢以百万之众破长安时,陛下您带着禁军跑回四川,连宗庙都守不住。我们这些弱女子,要么被父母卖,要么被乱军抢,能选吗?现在陛下不怪自己丢了江山,不怪将帅们打不过贼兵,反而来责问我们这些连刀都拿不动的女人。 您把满朝公卿、天下将帅的脸,往哪儿放?”
这时,又站出来一个女子:“陛下说要殉国,那您当年从长安跑的时候,怎么不殉国?您抱着蹴鞠往四川逃的时候,怎么不想着‘大唐的皇帝该殉国’?”
这女子的话,像一把刀,精准戳中了他最疼的地方:他这个皇帝,是弃了长安、逃了宗庙的 “逃跑天子”。
唐僖宗猛地拍案:“好一张利嘴!来人,把这些逆贼余孽,全部拉到街市弃市(也就是斩首示众)。让长安的百姓看看,跟着逆贼的下场!”
三十个女子,从辰时杀到午时。
唐僖宗笑了:他觉得自己赢了,赢回了大唐天子的面子,赢回了正统的威严。可他忘了,这些女子从来都不是逆贼。她们有的是被父亲卖的,有的是被乱军抢的,有的甚至连黄巢的面都没见过。她们只是时代的弃子,却要为皇帝的无能、为藩镇的混战、为整个大唐的腐朽,付出生命的代价。
更讽刺的是,唐僖宗处置完这些女子后,转头就下了一道诏书:“大赦天下,除黄巢余党外,其余皆免罪。”可那些真正跟着黄巢造反的士兵,有的投降了藩镇,有的逃进了山林,他一个都没抓住。他只敢杀这些手无寸铁的女人,用她们的血,来粉饰自己的胜利。
那天的成都街市,后来有人写了首诗:“蜀道秋深草色荒,御楼前下斩娇娘。可怜当日含元殿,一样春风到画堂。”。当年在长安含元殿,这些女子也曾穿着绫罗绸缎,做着入宫的梦;可如今,她们的梦碎在蜀地的刑场上,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老达子说
当黄巢的首级在成都城门口挂到发黑时,围观的百姓里有人扔了块烂菜叶子,有人叹了口气。没人再骂反贼,因为大家都清楚:这个盐贩子的刀,是被官差的鞭子逼出来的;这个大齐皇帝的龙椅,是被饿到卖儿卖女的百姓抬上去的。
黄巢起义像一把烧红的手术刀,剖开了晚唐的腹腔:里面没有万国来朝的繁华,只有腐烂的宦官、贪婪的藩镇、饿殍遍野的百姓,还有皇帝怀里没放下的蹴鞠。它不是一场改朝换代的闹剧,而是中国历史上最锋利的社会矛盾总爆发。
这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从来没有 “无缘无故的反贼”,只有 “逼人造反的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