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A 股成交额快到 3 万亿了,创下近 10 年的新高,这确实是个历史性的数字。不过,和这数字一起出现的,还有不少股民的焦虑。很多人还没从所谓“牛市”的喜悦里缓过神来,就开始担心行情是不是涨得太快了。更让人纠结的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压根没跟着这波行情上涨。
但其实,这可能是种错觉。除了上证指数,市场上大部分主要指数,和 2021 年时的水平比起来,还差着至少 30% 呢。所以说,“牛市”带来的这种感觉有时候挺强烈,容易让人看不清实际情况。
就比方说,最近A股站上3700点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券商分析师们纷纷高喊"慢牛格局已成共识"。看着指数节节攀升,不少朋友按捺不住冲了进去,结果没几天就被剧烈的调整震得七荤八素。作为一个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上海人,我深知这种行情下最考验投资者的定力。
券商分析师们的观点看似有理有据:银河证券说这是资金与基本面的共振,国金证券提醒估值已高,东方财富则强调"慢牛"可期。但作为一个数据控,我更关心的是:这些分析背后,机构资金到底在玩什么把戏?简单一句话:慢牛快调。
三、慢牛快调:机构的震仓游戏
"慢牛快调"的行情最考验投资者的神经。机构最喜欢在这种行情中玩"震仓"的把戏——先让股价稳步上涨,吸引散户入场,然后突然来个剧烈调整,把不坚定的投资者震出去。
看看这只股票的走势:在上涨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剧烈调整,尤其是第二波调整接近30%。这种幅度的波动,足以让大多数散户惊慌失措地抛售。结果呢?这只股票在过去四个月里实现了接近翻倍的涨幅,但能坚持到最后的散户寥寥无几。
这就是典型的机构震仓手法:利用股价的剧烈波动制造恐慌,逼迫散户交出筹码。前三次调整后股价都能再创新高,但到了后期,当机构开始真正撤退时,那些被前几次调整"训练"得麻木的散户往往还傻傻地坚守。
四、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那么,如何识破机构的这些把戏?这就需要借助量化数据的"火眼金睛"了。
在这张量化数据图上,蓝色K线代表「机构震仓」现象,下方的「机构库存」数据则反映机构行为的活跃程度。当前期做空的机构开始回补仓位(蓝色柱体),同时伴有机构库存数据时,往往意味着这是机构在故意打压股价,而非真正的撤退。
在前三轮调整中,每次都以「机构震仓」现象收尾,说明这是机构在洗盘。但到了后期,当橙色"机构库存"数据开始消失时,就意味着机构真的在撤退了,这时候股价就很难持续上涨了。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游资抢筹、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六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机构震仓」,即在交易上就体现为机构前期抛压,打压股价后的再回补的行为。所以只要能看到这种行为,就知道机构是否在震仓了。对此,下图一目了然。
回到开篇的3700点,现在市场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作为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股民,我更关注的是机构资金的实际动向。券商分析师们看好的AI、先进制造、金融等板块确实有投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机构在这些板块中的真实意图。
量化数据告诉我,当前市场确实有不少板块出现了机构震仓的迹象。这意味着,虽然指数站上了3700点,但后续的波动可能会更加剧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要被表面的涨跌所迷惑。
所以想提高对市场的理解,就得缩小和别人的信息差距。可要是连对手在想什么、打算怎么做都看不透,又谈何缩小差距呢?
不如换个角度想想,不然只会越来越焦虑。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