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晚在学生活动中心观看了西法大剧社演出的《喜剧的忧伤》。该剧剧情精彩,演员们的表演也引起掌声欢呼不断。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单纯只为制造笑料的戏剧,它具有哲理意义,引人深思。
![]()
首先剧名便有冲击感,“喜剧”竟会和“忧伤”联系在一起。看完后便知道,这是由当时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故事以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为背景,这也许也就决定了”喜剧“的”忧伤“色彩。那么”喜剧“究竟为何而”忧伤“,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喜剧无法”自由“的忧伤。风雨飘摇,人们的文化享受成为奢侈,文化的创作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剧中的文化审查官便对编剧的剧本不以中国为时代背景不以中国人物为主人公而介意,这使得一部单纯的喜剧在当时中西交战的时代背景上被冠上“崇洋媚外”的嫌疑。编剧为了使剧本通过,只好生硬地将经典的基于国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改成了基于中国的梁祝和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
![]()
其次,是喜剧无法”独立“的忧伤。从曾是警察的审查官先生要求编剧先生连名带姓地添加”局长“这一角色便可看出来,即使是在风雨飘摇国人痛恨鬼子的时代,人们对上级的阿谀奉承可是一点不落下。这使得喜剧无法从“官制”独立出来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反而成为了奉承官员的工具。
最后,是其意义无法实现的忧伤。喜剧的意义自古至今便极其单纯——能使人“笑”。不论其他,这便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然而,剧中的审查官先生却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喜剧,认为“国家应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认为“国难当头大家伙还有什么资格笑。”那个时代太多人把“看喜剧”当成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只顾自己享乐的表现,人们因喜剧而引发的笑成为了一种罪恶。难道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国民们就没有笑的资格么?能笑,代表还有希望啊!正像戏剧最后一幕幡然醒悟的审查官所说的“笑,总是有意义的。”
![]()
接着,我想对演员们的表演进行评论。
饰演审查官先生的演员衣着神情严肃,声音浑厚中正,言行举止带有之前当过警察的正义同时又带着点官员的装腔作势。简直把严肃的审查官先生的形象演的栩栩如生。最喜欢的还是饰演”编剧先生“的演员。外表一副民国时期文化知青的打扮,言行举止也把一个民国时期文化工作者的老实演的恰到好处。
![]()
总而言之,西法大剧社演出的《喜剧的忧伤》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剧,看到最后,内心的感动久久,难以忘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