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业成绩。
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面临不同的社交挑战,需要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针对孩子的发展特点,扶鹰教育开设了一门《给青少年的社交情商课》,课程结合7-18岁的孩子需求,设计了分龄培养方案,帮助孩子逐步养成健康的社交关系。
7-12岁:培养基础社交能力,从“不敢说”到“勇敢表达”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走出家庭,开始集体生活。很多孩子会出现不敢表达、容易冲动、难以分享等问题。他们最需要培养的是基础社交礼仪、情绪管理和简单合作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8岁的小明总是紧抿嘴唇沉默不语。他悄悄告诉老师:"我怕说错话被同学笑话"。
这种情况在低年级非常普遍,约40%的小学生存在课堂发言恐惧和团队合作障碍。我们可以尝试"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轮流扮演不同角色,练习用"我觉得..."这样安全的句式表达想法;也可以尝试"合作任务"训练,通过小组拼图、团体绘画等活动,让孩子体验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
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们可以收获小小的突破,更敢于表达自己,就会更好地融入了集体中。
![]()
12-15岁:建立健康社交边界,在关心他人和保护自我中找到平衡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面临更复杂的社交环境,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培养拒绝技巧、共情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13岁的小美被同学邀请周末去KTV唱歌,但她担心影响下周的月考,但又不知道怎么拒绝朋友。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三明治拒绝法”,先肯定、在拒绝、最后给出一个替代方案,比如: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也好想去唱歌,但是这周末我答应妈妈要去图书馆一起复习。下次再找一个周末,我们再约唱歌、骑车或者露营都可以。
这样的回答,既遵守了和妈妈的约定,又不会伤害到友谊,同学下次有机会的时候,依旧会邀请我们。
15-18岁:从"会说话"到"善表达",培养公众影响力
高中阶段的孩子开始面临准成人式的社交挑战,良好的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16岁的小宇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在台上突然大脑空白,讲话变得支支吾吾,最后落选了。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存在"演讲恐惧症"。我们可以尝试"结构化表达训练"来突破瓶颈,通过观点+理由+例子+依据,来设计演讲时候的开场白和要点描述。比如在讲到自己的竞选优势的时候,可以试着这么讲:如果我能竞选成功,我将会帮助大家争取更多自习室。去年200份问卷里,83%的同学提到班级和宿舍太吵影响复习。如果你也想要安静的学习环境,请支持我。
这样的表达,对于观众来说,更有说服力;对于自己而言,有理有据的表达逻辑,更能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加深记忆点。
此外,为了培养更强的公众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尝试"影响力挑战",组织公益活动,并去线下动员更多陌生人来参与活动;也可以尝试"非暴力沟通",跟家长、同学和老师之间,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社交能力都是孩子未来的“隐形简历”。社交情商决定了孩子能否在学校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能否开心地度过校园生活。而《给青少年的社交情商课》就像一份"社交成长地图",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