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招满
相关付费文章:
以下内容节选自《读者的自我修养 》
点击或扫码收听更多阅读思考内容⬆️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常常怀抱期待去读书,渴望收获关于世界更明确的认知和答案。不过这些人往往会发现读完一部分书后,自己比以前更困惑了。尤其在进入深度阅读之后,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我想这是大家都有过的经历。
可能你翻过几本哲学著作,却发现世界观不再牢固;你读完几本存在主义小说,感觉原本的价值坐标直接崩塌;你接触社会批判理论时,反而更加无所适从。
那么为什么读得越深,反而越迷茫呢?
道理很简单。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一种思想碰撞。在我看来,世界上大概率有3类书:第一类书进一步强化你的想法,比如你觉得做人就要自私自利,或者做人就要奋发向上,这些书就会认同你的观点,并让你觉得这就是对的,强化你的自信,验证你的想法。第二类书会让你获得一些想法和知识,比如你想要学习计算机编程,这些书就告诉你,该如何一步步入门,你是单纯从中获取知识。第三类书则可能会与你的观点发生碰撞,并且冲击你原有的三观。很多文学经典作品属于第三类作品。
由此,那些经典作品你读完后你自然会觉得很迷茫。特别是你读得越仔细,读得越深,你的迷茫感就会越强烈。也就是说,深度阅读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就是会冲击你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比如斯特恩《项狄传》、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等等。
不过你不用慌张,因为这个阶段的迷茫只不过是作者或文本在拆解你的原有价值观,你开始进入到了一个破的阶段。换句话说,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转而怀疑“自己是否理解了世界”。当旧的认知瓦解而新的尚未建成,你自然会暂时陷入迷茫。由此,感觉到迷茫并非是失败,而是你在“思想更新”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诚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一个点,就是如今大多数作品带着解构风格乃至有些犬儒意味的,而这些作品的优势在于分析和推翻旧有思想结构,而你则需要留意在破的时候,也要注意立的部分。
毕竟生活在世界上,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当你阅读完那些作品感觉到迷茫时,同样也要去试着总结和理解你能从中所得的思考,并逐步构建成你要立的那部分。
而且,除了那些专注于打破旧思维的文本,你可以试着去读一些建设性的文本,无论是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抑或是《牛虻》《爱的艺术》等作品,尤其是一些社科作品,你应当做的是吸取优秀作品中值得采纳的观点和生活态度,继而找到构建新自我的方向并加以实践。
作者:栩
审校:文穴编辑部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往期共读
⬇️点击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