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始末:从肩伤手术到“绝症”惊魂
- 检查室里的致命错误
2025年2月,58岁的翟女士因肩部摔伤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术前CT检查竟显示“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待排”——这与半年前体检结果截然相反。经呼吸科会诊,她被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需终身服用每月数千元的靶向药尼达尼布。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医生告知家属该病中位生存期仅2-4年,全家陷入绝望。
真相浮出水面:6月复查时,医生发现其肺部异常影像竟属于另一名误闯CT室的患者(B患者)!系统未覆盖错误数据,导致翟女士账号下同时存在两人影像,最终误诊。 - 身心双重折磨:服药90天后真相大白
翟女士服药期间饱受药物副作用困扰(如肝功能损伤风险),更因“绝症”阴影整夜失眠、性格抑郁。家属辗转多家医院复诊,虽质疑病情发展速度异常,但因CT报告“铁证”仍被迫接受诊断。直到复查发现乌龙,三个月的精神酷刑才告终结。
![]()
二、院方回应:漏洞承认与协商僵局
失误全链条曝光
流程崩塌:B患者误入CT室后,医生仅用其账号重做检查,却未清除翟女士名下错误影像,系统漏洞致使正确数据未被覆盖。
核验缺失:诊断时未二次核对患者身份,未发现影像与半年前体检的矛盾,甚至多家会诊医生均未察觉异常。
院方致歉称“已完善核对机制”,但翟先生质疑:“发现错误时清空数据重新检查就能避免,为何无人作为?”
赔偿争议与法律盲区
医院提出赔偿方案但遭拒,翟家主张精神损害与潜在健康风险补偿。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18条,此类医疗过错赔偿通常为10万-20万元,但翟女士因药物副作用(如未显现的肝损伤)索赔可能面临举证难题。更讽刺的是,B患者因正确诊断未受影响,翟家反问:“谁能保证其他患者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
三、舆论风暴与制度反思
- 网友怒斥医疗安全底线失守
事件曝光后,#误诊#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痛批:“技术失误轻描淡写,患者却用一生买单!”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误诊率达27.89%,部分疾病超40%,暴露出诊断流程过度依赖技术、人工核验流于形式的系统性风险。 - 改革呼声:从“双人核验”到AI辅助
专家建议推行“双人核对+实时身份验证”,并引入AI影像比对系统。例如,AI可通过分析患者历史影像与当前检查的差异,自动预警异常数据。卫健委已介入调查,公众期待推动全国医疗机构建立误诊预警机制,杜绝“一人失误毁一家”的悲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