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国家林草局、中国环科院、南京环科所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 基金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红树林基金会(MCF)、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及104家组织和机构,共同发布《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4》。
根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www.birdreport.cn)2024年新增的记录,我们按此前已经检验成熟的建模方法,制作、更新了1291种鸟类的分布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海鸟分布格局;结合2024年“自留地观鸟大年”活动的成果,对各省级行政区的自留地常见鸟种与珍稀濒危鸟种的记录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梳理了各省级行政单位2024年度最常见的前10种鸟类和当年有记录的珍稀濒危特有鸟类。报告继续应用基于公众数据的(年度)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对省级行政区开展了一轮评价。
报告还回顾了2024年各基金会、观鸟组织开展的鸟类调查、监测、保护和科普宣教工作,综述了新的一年里出版的鸟类工具书。
以下为报告的长图文版,
完整报告请在文末复制链接或扫码下载。
年报目录
1. 背景介绍
2. 鸟类分布更新
2.1. 2024年省区观鸟记录情况
2.2. 观鸟记录反映的鸟类分布变化(2023-2024年)
3. 公众参与区域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2024年评价结果
3.1. 更新的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说明
3.2 中国各地2024年最常见鸟种
3.3. 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在2024年的记录情况
3.4. 基于观鸟的鸟类指数评价
4. 看(kàn)好鸟和看(kān)好鸟
4.1 看(kàn)好鸟——海鸟分布格局更新、共听夜鸟
4.2 既要看(kàn)好鸟,又要看(kān)好鸟——2024 年“自留地观鸟大年”活动回顾
4.3 中国鸟类保护面临挑战和积极进展
5. 如何看(kàn)好鸟,看(kān)好鸟
5.1. 2024年的观鸟节、记录中心活动和观鸟工具书情况
5.2. 需要关注的地区和鸟种
5.3.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24服务升级介绍
1、背景介绍
杂色地鸫 西藏 邱湧涛摄
截至2024年底,记录中心已有用户69,696名,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9,039名,总用户量增加了37.6%。2024年度新增鸟类记录数量达到5,151,449条,较2023年度(4,896,245条)增加了5.2%。
记录中心自2024年1月1日起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作为参考名录。2024年记录鸟种数量达到1,387种,占中国鸟类现有物种(1,505种)的92.16%。根据2024年度记录中心新增的记录以及审核员的审核意见,我们按此前已经检验成熟的建模方法,对鸟种分布图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对于之前无法建模的鸟种,如果存在稳定记录点,则将该记录点所在网格标记为该鸟种的参考分布区域。本年度共计制作、更新了1,342种鸟类的分布图。但是,放眼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海疆,尚有139个县级行政单位尚未有鸟类记录点登录记录中心,仍是待观鸟者未来加强探索的“处女地”;此外,仍有数十种鸟类的分布信息或数量、分布变化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究和关注。
2.鸟类分布更新
棕颈鸭 浙江 七星剑摄
2.1 2024年省区观鸟记录情况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自2024年1月1日起,采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作为参考名录。各省级行政区的2024年累计记录鸟种数统计结果如表2.1-a所示。由于记录中心参考名录的变更,往年记录部分鸟种名称无法与新的参考名录一一对应,故本期年报仅描述各省级行政区2024年累计记录的鸟种数量,并不跟前一年进行比较。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各省级行政区2024年累计记录鸟种数
2.2. 观鸟记录反映的鸟类分布变化
(2023-2024年)
经由各地观鸟组织与机构整理、核实、汇总,2024年各地观鸟爱好者们发现了省鸟类新分布记录80笔,此外,记录中心数据库新增省级鸟种记录61种。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技术支撑团队自2017年开始,已经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对鸟种分布模型结果进行了6轮更新。这种定期更新为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解析中国鸟类分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对一些分布范围较广、较为常见的物种尤其如此。
在《年报2024》中,考虑到2024年1月1日起记录中心更换了参考名录,会对部分鸟种的记录整合产生一些影响,因此本轮分布图更新主要参考用户提交的审核通过的记录和审核员的审核意见。审核通过的记录对分布图提供空间上的增量,而审核员的审核意见则可以减少模型溢出效应对分布的影响。
本版年报编制过程中,共计制作、更新了1,342种鸟类的分布图。相较于《年报2023》,有4个物种新建立了物种分布模型并制作生成了分布图(西灰伯劳、淡脚树莺、日本绣眼鸟和亚洲辉椋鸟),有46个物种依据稳定的分布记录点生成了分布图,还有1个物种现有数据不足以生成分布图,删去了分布图(红顶绿鸠)。
此外,得益于观鸟爱好者的探索和辨识,本年度有25种以往五年未记录的鸟种在2024年被记录到(详见表2.2-d)。除了一些边缘分布的罕见种和迷鸟外,这些重新观测到的鸟种还包含日本绣眼鸟等易与常见种混淆的鸟种,也包含中亚鸽等20多年未记录、生存状况堪忧的鸟种,此外还有白眉黄臀鹎等可能由于气候变化栖息地扩大分布而观测到的鸟种。这些记录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分布和栖息地的变化情况。
叉尾鸥 上海 高任飞摄
3.公众参与区域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2024年评价结果
观鸟人·群像 东南大学 Darklighter摄
3.1 更新的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说明
《年报2024》采用鸟类丰富度指数RB_A,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RTB_A,鸟类观察活动的活跃程度BWA和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IADI作为中国鸟类多样性评估指标。通过统计记录中心的数量增加趋势和记录中心的累积记录鸟种数对官方发布的鸟种数的覆盖率,将往年年报中的鸟类指数RB_A和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指数RTB_A两个鸟种指数更新为鸟类丰富度指数和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并更新了计算方式,具体请在报告正文中查看。
同时,由于记录中心参考名录的变更,且更新了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今年涉及鸟种指数的评价指数仅对当年评价指数进行计算,不与往年的评价指数进行纵向比较。
3.2中国各地2024年最常见鸟种
根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收集的数据,确定了2024年在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最为“常见”的鸟种(即在各省级行政区记录次数排名前十的鸟种),共计74种
常见鸟拼图合集
本年度年报的常见鸟种总数较上一年(共75种)减少了1种。在具体种类上,相比2023年,常见鸟种列表减少了北长尾山雀、栗耳短脚鹎、红隼、斑头雁、火斑鸠、纯色山鹪莺、灰喉柳莺、棕尾伯劳和蓝喉拟啄木鸟等9种;新增了灰树鹊、凤头麦鸡、赤颈鸫、欧亚喜鹊、欧乌鸫、黄颈凤鹛、岩鸽和白腰雪雀等8种。除欧亚喜鹊和欧乌鸫是因为物种拆分导致成为新增的最“常见”鸟种外,剩余15种鸟大多数仅在1个省级行政区中被列入最“常见”鸟种,可能存在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或者观测偏差。
另一方面,在《年报2020》中被列入常见鸟种并且自2021年就未在常见鸟种名录中出现的黑尾鸥、红脚隼、红尾伯劳、红胁蓝尾鸲、黄眉柳莺、红尾斑鸫、灰背伯劳等候鸟,在2024年度依旧没有入选,其生存状态仍需关注。
3.3 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在2024年的记录情况
2024年记录中心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记录到425种珍稀、濒危及特有鸟类,
其中,分布最广的鸟种是黑鸢、红隼和普通鵟,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均有记录到。排在其后的还有游隼、白琵鹭、鹗、凤头蜂鹰、雀鹰、白腹鹞、燕隼、白尾鹞、红胁绣眼鸟、白额雁、红头潜鸭、黑颈䴙䴘、白腰杓鹬、苍鹰、红脚隼、乌鸫、红喉歌鸲,它们皆在30个以上的省级行政区被记录到。
在本年度年报与上一年度年报中均被列入的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有353种。其中,有点位记录的省级行政区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有183种,数量增加的有96种,减少的有74种,增加和减少幅度分别在1~10和1~9个省级行政区之间。
新增省份记录大于等于4个省的鸟种有疣鼻天鹅、棉凫、东方白鹳、卷羽鹈鹕、翻石鹬、三趾鸥、白腰燕鸥、黄腿渔鸮、白头鹞、栗鸢;减少幅度大于等于4个省的鸟种有中华秋沙鸭、鹰雕、靴隼雕、大鵟、黄爪隼、云雀、北朱雀。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趾鸥,新增了10个省的记录;减少幅度最大的是黄爪隼,减少了9个省的记录。在上述物种中,不少物种为对栖息地较为敏感的受胁鸟类,其在国内的变化情况需要持续关注。
从省份上看,拥有最多“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的省区依然是云南(228种,占全国的53.6%)和四川(181种,占全国的42.6%)。从独有性上看,有122种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仅记录于1个省区,其中39种仅记录于台湾,35种仅记录于云南,20种仅记录于新疆。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及实施14种极度濒危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用户在记录中心2024年提交的记录包括了全部14种鸟种,共计提交了11971条有效记录,覆盖了4014个点位。其中,绿孔雀、四川山鹧鸪、蓝冠噪鹛等狭域分布的物种记录数量较少,黑脸琵鹭、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候鸟记录数量较多。波斑鸨值得高度关注。
3.4 基于观鸟的鸟类指数评价
依据鸟类丰富度指数、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以及BWA和IADI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全国省一级(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鸟类多样性评估结果,由于BWA指数仅与用户活跃程度相关且没有更新指数计算方法,所以可以继续和2023年评价指数进行比较。
(1)关于RB_A指数和RTB_A指数
在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三地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的RB_A指数数值超过0.9(0.9049 – 0.9675);另外9个省级行政区的RB_A指数数值在0.8 – 0.9之间(0.8406 – 0.8998)。
有23个省级行政区的RTB_A指数数值超过0.9(0.9 – 0.968),有7个省级行政区的RTB_A指数数值在0.8 – 0.9之间(0.8322 – 0.888)。
(2)关于BWA指数
本年度在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三地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共有13个省级行政区BWA指数大于0.6,与2023年相同。共有19个省级行政区的BWA指数较2023年高,11个省级行政区的BWA指数较2023年低,整体BWA值较2023年有所提升。
(3)关于IADI值
根据数据,统计了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从2014起每一年记录中心观测到的鸟种数量、活跃用户数量、用户提交的记录数量以及平均每个用户发布的记录数量。发现记录中心记录的鸟种数量变化基本已到平台期。
现在用户和记录数量在持续大幅增加,但记录到的鸟种数量的增长较少。另外,近两年用户发布的记录数量总数增长幅度低于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幅度,即平均每个用户发布的记录数量在下降。所以,今后应鼓励新注册用户多发观察记录。
对于用户增加或是BWA增加的省份,进行激励并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多发展观鸟用户提交记录;对于BWA持续下降的省份,需要给予持续的关注。
4.看(kàn)好鸟
和看(kān)好鸟
4.1.1 看(kàn)好鸟——海鸟分布数据更新
本年度用于分析的海鸟名录与《年报2023》的相同,共计5目13科65种。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用户同意用于开展保护分析的鸟类记录数据(2014年-2024年),提取中国海鸟名录对应的物种名录、学名、分类信息、记录时间、数量、保护级别和濒危程度信息。使用鸟类志、动物志、权威文献等专家知识对数据进行清洗,获得了中国海鸟的物种数据库。
黑脚信天翁 赤尾屿海域 勿摄
4.1.2 看(kàn)好鸟——共听夜鸟
2025年5月,“共听夜鸟”第二季活动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继续上线。经核查后的结果显示,31天里,一共有606位用户通过定点记、随手记、声音记等方式提交了1982条符合要求的夜间鸟类记录(19:00至次日凌晨5点),包括53个鸟种,(具体物种名录见表1,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记录涵盖30个省份158州市322县698个观测点位。较第一季活动结果,记录数量、覆盖点位略有下降。
夜鸟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图
4.2 既要看(kàn)好鸟,又要看(kān)好鸟
——2024年“自留地观鸟大年”活动回顾
根据自留地的活动规则,定义全年在同一自留地提交12份报告以上的用户数据为有效数据。本报告仅对这些有效数据进行分析。2024年有效自留地个数为682个,共提交记录406,705条。其中22个省级行政区有超过5个自留地,前五名为北京市(116个)、上海市(94个)、江苏省(74个)、广东省(63个)和浙江省(56个)。这些区域有明显多于其他区域的自留地数量。另外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024年没有自留地。有自留地的省份的有效自留地数量在2024年均较2023年有所增加
此外,对682个自留地的用户提交记录覆盖时间段进行了分析,其中记录覆盖4个季度(2-4月春迁季,5-7月繁殖季,8-10月秋迁季,11-1月越冬季)的自留地有474个,占总数的70%;覆盖12个月的自留地101个,占总数的15%。在这些自留地提交记录的用户活动比较稳定,提供的记录更能在时间尺度上体现自留地状况的变化。
在682个自留地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184个自留地的栖息地类型信息,剩余的498个自留地栖息地类型信息则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获得。对自留地涉及的栖息地类型进行统计发现,涉及最多的栖息地类型是乔木林,共有357个自留地涉及;草地(220个自留地)、河流(190个自留地)和灌木林(181个自留地)也较为常见(图4.2-c)。其中草地多为城市绿地而非自然状态下的荒草地。自留地的生境类型覆盖了城市及郊区常见的栖息地类型,但季节性沼泽和海洋滩涂较少。
2024年“自留地”空间分布图
本版年报还对自留地进行了多维度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持续覆盖12个月的监测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留地本身甚至于自留地所在城市的鸟类栖息地状况的变化;而用户通过认真观测提交的个体数量记录可以用于评估所属自留地以及自留地所在区域的栖息地的承载力。我们鼓励参加自留地活动的观鸟爱好者能够每月至少提交一次完整的观鸟记录,每次观测的路线或观测点能够尽量覆盖自留地范围,提交在观测的过程中所有观测到的鸟种记录,并详细记录鸟类个体数量信息,使得观测数据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成为鸟类多样性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为城市鸟类多样性监测甚至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
4.3.中国鸟类保护面临挑战和积极进展
旅鸫 黑龙江 王一画摄
尽管全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但在部分地区,我国乱捕乱猎、非法交易、滥食鸟类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值得警惕的是,电商平台正成为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新渠道。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和技术优化,以减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益。复旦大学一项对国内外文献系统性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渔光互补产业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鸟类群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自然之友以“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鸟栖息地、生态价值高且具有重要蓝碳功能的滨海湿地、湿地占补不平衡”为由,将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沿海滩涂的“乐清1#滩涂270MW渔光互补项目”告上了法庭。
2024年,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更新,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多种鸻鹬类的受胁等级不同程度提升,反映出滨海迁徙鸟类的保护仍存在巨大压力;同时禽流感对全球海鸟造成了极大威胁。
2024年,各地观鸟机构与组织持续开展在地的基础鸟类保护工作,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简称MCF)、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为代表的众多机构也继续参与和支持国内外鸟类保护相关工作。
5.如何看(kàn)好鸟
如何看(kān)好鸟
2024第十三届洞庭湖观鸟节观鸟大赛参赛队合影
5.1 2024年的观鸟节、记录中心活动和观鸟工具书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大陆共出版鸟类相关书籍44部。
本年度出版的鸟类图书中有13部为国外著作引进版。《何以为鸟:西布利的鸟类世界》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鸟类图鉴和鸟类科普书,科学性、可读性与艺术性兼具。《鸟类友好城市》则是一本容易被忽视,却提供了丰富案例,贴近时代需求的好书。
本年度图鉴类书籍数量再创新高,达22部。除了地域性的图鉴外,《中国鸟类图鉴》的“类群系列”今年有新作面世。
本年度自然文学类和面向青少年的新书也有多部。
北京常见鸟类100种 中国林业出版社
5.2 需要关注的地区和鸟种
需要关注的地区
在前几期年报中,我们强调需要重点关注分布于滇东南和桂西南等此前观鸟者甚少涉足的区域以及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沿岸低地和珠江三角洲边缘等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区域的观鸟热点发生的变化。这一趋势很可能在可见的未来将持续下去。
需要关注的地点
2024年较2023年新增观鸟记录的县级行政区有96个,其中,河北、黑龙江和台湾3个省级行政区均新增了10个以上的县级行政区,而尚未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建立“定点记”、“随手记”观测点的县级行政区仍有139个(详见附录九)。但新增地区通常注册用户较少,且鸟类观察活跃度较低;尚未建立观测点的县级行政区多数位于台湾省和黑龙江省,这些区域还有待更多以观鸟爱好者的关注和探索。
本版年报,整理了以往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有过至少一次记录,但2024年全年没有观测记录的鸟种, 其中,新增了灰腹角雉、毛腿夜鹰、高山雨燕、棕夜鹭等16种鸟。
也整合了 记录点对分布图范围覆盖率最低的前20个鸟种,与2023年相比,重合度较低,仅花田鸡、鬼鸮、远东苇莺、粉红腹岭雀、剑鸻、黑嘴松鸡、鹊鹂和孤沙锥共8个物种在两年均列在前20。其中,有鹊鹂、远东苇莺、花田鸡等IUCN受胁鸟种,也有短趾雕等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猛禽,这些鸟种值得进一步关注。
全国以往五年未记录,2024年有记录的鸟种
5.3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24服务升级介绍
2024年,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小程序进行了7次功能升级,从V2.6.7至V2.6.14。
其中最重要的是1月将整个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进行了升级,升级后以郑光美院士的著作《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为基础。
此外,对登录、建记录、统计、查询等各功能进行了不同的优化和调整,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不同需求。
致谢
承蒙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老师、中山大学刘阳老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崔鹏老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任月恒老师审读本报告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完善建议,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使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提交记录的所有用户,为本报告的内容提供了基础数据来源。
感谢各地观鸟组织与机构在本地持续开展观鸟推广与鸟类监测、保护工作的同时,对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参与到本报告的联合发布。
感谢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报告提供的技术支持,昆明周行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为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架构、客户端的开发与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特别说明
本报告分析和结论受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团队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如您有问题或意见,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birdreport@163.com
本报告由以下机构、组织共同发布
可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或使用手机浏览器扫码登录中国观鸟记录中心(www.birdreport.cn)进行下载
链接:
https://oss.birdreport.cn/group1/files/20250813/中国鸟类观察2024年报.zip
文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图 | 韦铭、王一画、勿、七星剑、肥皂、晴天、Darklighter、邱湧涛、高任飞
本文转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