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来到一位老人家中,老人早已身子骨衰弱,但精神依旧。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郑重其事地说:
“您是美国制造业之父。”
这个人,叫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
在美国,他是国之功臣,被写进工业史册,可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他却是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英国人骂他“Slater the Traitor”,翻译过来就是“叛徒斯莱特”,有人甚至公开呼吁:此人必须施以绞刑,方能平民愤。
一个人,怎么能在不同国度背负完全相反的名号?
这背后,是18世纪全球最敏感的产业纺织业,以及一段有关技术、财富与权力的黑幕。
今天我们说“高科技”,想到的是芯片、AI、航天,但在18世纪的欧洲,最先进、最赚钱的产业,就是纺织。
棉纱、布匹,就相当于当时的“芯片”。谁能掌握先进的纺织机,谁就能掌握世界贸易的主动权。
可别忘了,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强盛的,它早期积累财富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当海盗”。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海盗横行大西洋,劫掠西班牙、荷兰的商船,把金银财宝运回伦敦。
但光靠抢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带来稳定利益的,是产业。
英国发现,靠卖殖民地的原料换钱,利润太低,还不如自己学别人造布,于是,它开始从荷兰挖工人,把当时最先进的纺织工艺搬回本土。
靠着偷学和模仿,英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纺织工业。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又不断改良机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蒸汽机相继出现。
短短几十年,英国超越荷兰,成了全球纺织霸主。
到1812年,光是纺织品出口,就占了英国对外贸易收入的一半以上。
纺织,成了英国财富的源泉。
英国人深知自己是靠“偷”起家的,自然害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自己。
英国人深知,纺织业就是命根子,一旦技术外流,霸权就会动摇,于是,他们在法律上设下重重禁令:所有纺织机械一律不得出口,一旦被发现,就是重罪。
与此同时,对工人也盯得极紧,尤其是那些熟练技师,谁要是敢往海外跑,就可能锒铛入狱,甚至倾家荡产。
至于殖民地,更是被死死按在农业上,只能老老实实种棉花、卖原料,绝不允许建工厂。
这种铁墙般的封锁,说白了就是“卡脖子”。
它的逻辑和今天美国对芯片技术的态度几乎一模一样:原料你可以卖,但核心工艺,绝不让他人掌握。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年轻学徒心里有了别的念头,他决定孤注一掷,带着整套纺织机的秘密,悄然踏上前往美国的船。
1768年,斯莱特出生于英国德比郡,14岁那年,他进入一家水力纺纱厂做学徒。
聪明好学的他,很快掌握了机器的奥秘,不同于一般工人只会操作,他几乎把每个零件、每道工序都烂熟于心。
按理说,他会在英国工厂里混一辈子,最多做到个技师,可偏偏,美国的招工广告改变了他的人生。
独立后的美国,渴望发展工业,却被英国死死卡脖子。
没有机器,没有工人,美国只能老老实实出口棉花,再花高价买英国布匹,急于求成的美国政府放出豪言:
“只要你带技术来美国,立刻给你国籍、资金和专利保护。”
斯莱特动心了,他当时没有带任何图纸,因为按照英国法律那是死罪,但他竟然靠惊人的记忆,把机器结构全都刻在脑子里。
1789年,他瞒报身份,假装是个农夫,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船。
这一年,他才21岁。
斯莱特一到美国,立刻被资本家布朗兄弟看中。对方出钱建厂,斯莱特出技术,收益对半分。
1793年,美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在罗德岛落成,机器完全靠斯莱特凭记忆复刻,居然一次性成功。美国人欢呼雀跃:终于不用再依赖英国!
从此,美国纺织业突飞猛进。
妇女和儿童被大批招进工厂,形成所谓“罗德岛体系”(Rhode Island System)。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斯莱特本人也建立起一个纺织帝国。
而这一切,不只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制度的产物。
1790年,美国颁布了新的专利法,它明确规定,只要有人在美国提出新的技术,就可以申请专利并受到保护,至于这些技术究竟是自创的,还是从国外“借来”的,美国政府一概不追究。
换句话说,即便是偷来的,只要能给美国带来利润,就能受到保护。
与此同时,美国还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那些从英国偷渡过来的熟练工人,不仅不会受到盘问,反而能得到优待,甚至很快就能拿到美国国籍。
资本更是闻风而动,只要你能带来技术,投资人便会排着队把钱送上门。
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盗窃不再是秘密行动,而几乎成了一种“制度支持”,也正因如此,像斯莱特这样的人,才有机会一夜之间完成从普通学徒到“美国制造业之父”的转身。
在美国,斯莱特成了民族英雄,杰克逊总统亲自上门,说他让美国告别落后农业,走向工业化。史书里,他被写作“美国制造业之父”。
在英国,斯莱特是可恨的叛徒,媒体群起而攻之,王室下令不许其子孙回国。对他们而言,斯莱特偷走的不是机器,而是英国的财富命根子。
同一个人,却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评价。历史的荒诞性,正是在这里。
斯莱特的故事,只是美国“山寨史”的开端,此后的一个多世纪,美国几乎每一次工业跨越,都能看到同样的影子。
19世纪,美国还处在追赶阶段,它从欧洲大规模吸收技术工人,把熟练技艺直接移植到本土工厂,制造业的脚步因此飞快。
到了20世纪初,美国又盯上了德国,在化工和光学领域大举学习和模仿,才有了后来的贝尔实验室和杜邦集团这些工业巨头。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手法更直接,通过“回纹针行动”,成批把德国科学家带回本土,连火箭之父冯·布劳恩都被纳入麾下。
冷战时期,美国则凭借强大的吸引力,把全球最顶尖的科研人才源源不断拉到自己一边,从此牢牢站在科技制高点。
可以说,美国走过的每一步工业化道路,几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借鉴”。
可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个靠山寨起家的国家,却最喜欢在国际舞台上指责别人“偷技术”。
斯莱特的一生,揭开了一个真相:很多强国,都是靠“抄”起家的。
英国偷荷兰,美国偷英国,如今又轮到美国去防我们。
区别只在于,谁站在上风,谁就立牌坊,谁就最会“贼喊捉贼”。
斯莱特或许早已被尘封在历史角落,但他的人生轨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虚伪:
他们最懂得如何靠技术盗窃起家,却最热衷于假装自己是“创新守护神”。
而世界早已明白技术不会只属于一个国家,穿鞋的权利,属于所有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