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自然·物理学》上的一篇开创性论文,题为《室温下高纯度量子光力学》(High-purity quantum optomechanics at room temperature),标志着量子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首次在室温环境下,成功地将一个由数百万个原子构成的宏观物体——一个纳米粒子——冷却到了其运动的量子基态,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纯度。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的认知界限,也为在日常环境中实现量子技术应用铺平了道路。
背景与挑战:为何“室温”如此重要?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和行为可以用牛顿定律来精确描述。然而,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主宰一切。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特征是量子态,它描述了粒子在特定时刻的所有可能状态。要让宏观物体展现出量子行为,如叠加态或量子纠缠,通常需要将其与外界环境的热噪声隔离开来。
热运动是所有宏观物体内部原子和分子无序振动的结果,其产生的巨大噪声会迅速破坏任何脆弱的量子态。因此,此前的量子实验几乎都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C)的超低温环境下进行,以“冻结”热运动。这种极端的实验条件不仅成本高昂、设备复杂,而且极大地限制了量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使其无法走出实验室。
这篇论文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不依赖传统低温制冷的情况下,有效地消除物体的热运动,使其进入高纯度的量子基态?
核心技术与创新:光的“量子冰箱”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巧妙地结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创造了一个能在室温下工作的“量子冰箱”:
1.光悬浮技术:研究人员首先将一个尺寸仅为数百纳米的二氧化硅球体,利用一束聚焦的激光束悬浮在超高真空环境中。这种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完全消除了纳米粒子与固体表面的接触,从而最大限度地隔绝了热传导,这是热噪声的主要来源。纳米粒子在真空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2.腔光力学冷却:这是实现量子态的核心技术。研究团队将悬浮的纳米粒子置于一个高品质因数的光学腔内。这个光学腔由两面高反射率的镜子组成,能够让激光在其中多次反射。当一束激光射入腔内时,它不仅会产生驻波,还会与纳米粒子的转动振荡模式相互作用。
- 边带冷却:研究人员利用了所谓的“边带冷却”机制。当激光的频率被精确调谐到比光学腔的共振频率略低时,激光光子与纳米粒子转动模式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个关键效应:每次纳米粒子吸收一个激光光子,其振荡能量就会增加一个单位;而当它通过受激散射释放一个光子时,这个光子所携带的能量会比吸收的光子多出一个转动振荡的能量单位。通过这种方式,激光光子就像一个能量搬运工,源源不断地从纳米粒子的转动运动中带走能量,从而有效地将其冷却下来。
3.高纯度量子态:经过长时间的冷却,纳米粒子的转动模式被降到了一个极低的能量状态。研究人员通过量子基态声子数来衡量冷却的纯度。他们测量得到,该模式的平均声子数仅为n≈0.04。这0.04的声子数意味着,纳米粒子有高达92%的概率处于其运动的量子基态,即其振荡能量达到了量子力学所允许的最低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纯度甚至超过了之前在极低温下达到的最高记录。
科学与技术意义
这项研究的成功并非仅仅是技术的炫技,它为物理学和工程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宏观量子效应的探索: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在室温下探索宏观物体量子行为的全新平台。我们可以将量子力学的尺度推向更宏观的物体,探究在一个由数亿个原子组成的物体中,是否存在量子引力效应,或者波函数坍缩的物理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鸿沟。
- 高灵敏度量子传感:高纯度的量子态是制造超高灵敏度传感器的理想基础。利用这种被冷却到量子基态的纳米粒子,我们可以开发出能够探测极其微弱外力、加速度或引力梯度的量子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导航、医学成像(如MRI)以及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室温量子技术的曙光:最令人兴奋的是,这项工作证明了在室温环境下实现量子态控制是可行的。它打破了“量子技术必须依赖昂贵且庞大的低温设备”的固有观念,为开发更小巧、更便携、更廉价的量子设备铺平了道路。这就像从笨重的计算机时代迈向个人电脑时代,预示着量子技术未来可能像我们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