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日报记者 刘涛
太行山下,汾河之滨,一场关乎生命守护力量重塑的深刻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并州大地的医疗版图。它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顶尖医疗智慧与本地沃土的深度交融;它追求的不只是几位“明星”医生的诞生,更是一支支技术过硬、信念如磐、能独立作战的基层医疗团队的淬炼与崛起。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太原几家医院,看到一派新气象:北京、上海的医学“大咖”们,除了自己出诊、做手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带徒弟”——手把手教本地医生掌握真本事。这不是一阵风,而是实打实的“扎根”。几年下来,一批批原本需要跑大城市看的病,如今在太原就能解决;一支支靠得住的本地医疗队伍,正在家门口成长起来,老百姓“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望一步步成为现实。
名师手把手 徒弟“挑大梁”
7月26日8时,上海同济医院消化内镜专家许树长、陈莹准时走进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院区消化内科诊室,他们身边,围着一群本地医生,领头的是消化内科负责人孙敏。他们不是在简单观摩,而是和专家一起讨论病例、制定手术方案。
“患者病变位置特殊,血供丰富,剥离时要格外小心层次和止血……”陈莹抛出问题,孙敏和团队成员对答如流,思路清晰。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已是常态。
医院门诊大厅,32块“名医工作室”的牌子挂满整面墙。像许树长、陈莹这样的外地顶尖专家,医院柔性引进40多位。他们每周或每月固定时间来太原出诊带教,“周周有专家、月月有名医”成了医院的金字招牌,也成了本地医生成长的“加速器”。
改变,就藏在专家带教的细节里。许树长还记得初到太原时发现的问题:面对早期胃癌这个“隐形杀手”,不少本地医生主要依赖传统方法,对更精准的“电子染色+放大内镜”技术有点“怵”。“要是发现得早,治愈率有九成,关键就在识别它。”许树长从最基础的看黏膜、辨腺管教起,手把手带教识别、定位、决策。年轻医生们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图。
从生疏到熟练,从依赖专家到自己能行,变化在团队里悄然发生。孙敏忘不了那个关键瞬间:一次复杂手术中,陈莹在剥离病灶的关键节点果断松开内镜手柄,“小孙,你来!血管像叶脉,下手要像春风拂叶那样轻柔,你能行!”孙敏屏息凝神,指尖微动,操作行云流水,病灶完美剥离。这一“放手”,是信任,更是本地医生能力飞跃的见证。
如今,孙敏已能带领团队独立开展多项高难度内镜微创手术,不少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诊室外,患者郭峰看着手机里刚退掉的“太原—上海”高铁票,心里踏实又温暖——这不仅省了路费,更少去了奔波求医的艰辛。
仁心传仁术 敢啃“硬骨头”
医术的精进,永远离不开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深夜11时,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影像、风湿、消化、外科、重症……多学科专家济济一堂。这不是首次会诊,而是针对一位危重的红斑狼疮患者的第四轮多学科讨论,讨论已持续3小时。
“十几年肾炎史,住院后突发消化道出血、便血、重度贫血,刚稳住,又遭遇右眼失明、抽搐……每一步都揪人心。”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晓丽坦言,“过去,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我们很可能束手无策,但现在不同了,北京专家给了我们底气。”
常驻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专家苏涛,是医院肾内科执行主任。她与本土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一边通过远程平台与北大医院本部顶尖专家深度联动,获取精准指导;一边高效组织院内多学科协作,无缝对接。“北京专家让我们震撼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是他们那种决不放弃的劲头、抽丝剥茧的严谨、反复推敲的认真,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团队的观念和作风。”陈晓丽感慨道。
这种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传递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仁心的精神。经过多轮缜密方案的制定与执行,这位46岁的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康复出院。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职业价值感和团队凝聚力,在每位参与救治的本地医生心中油然而生——这份比技术更珍贵的传承,就是“生命至上,永不言弃”的医者信念。
队伍强起来 患者得实惠
“名医带徒”的最终目标,不是让本地医院依赖“外援”,而是要培养出扎根当地、技术过硬、能独立作战的本土的医疗强队。
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手术科主任张秀卿说起团队的本事,信心满满:“经脐小双孔腹腔镜、骶骨固定术、子宫托治脱垂……我们掌握了8项新技术。”这份底气,源于与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团队近十年的深度合作。“2014年建站时,很多技术是空白。现在不一样了,不少项目做到全省领先。”张秀卿自豪地介绍,在专家指导下,团队如今能独立完成妇科三大癌症手术,以及腹腔镜、宫腔镜、阴式手术中的高难度(三级、四级)手术。未来,她们还瞄向了成立滋养细胞肿瘤诊治病区和盆底疾病诊治中心,目标更清晰。
陈晓丽也亮出一份“成绩单”:2022年至2024年,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年门诊量两年翻了一番多,从8785人次增至20473人次;出院患者从2082例次增至3039例次;平均住院日从11.3天缩短至8.59天;年手术量从275例增至514例。更令人欣喜的是,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广州、浙江、辽宁等多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太原的实践,远不止一两家医院。在太原市卫健委“人才强卫”的蓝图中,200个名医工作室遍布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市整体医疗水平明显提升。据统计,与2022年相比,2024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收治病种数增加44种、达到3794种;总诊疗量增长22.4%,出院人次增长35.7%;代表高难度医疗水平的三级、四级手术增长28.9%。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是医院能力的“体检单”,更是百姓健康的“幸福账”。它真切地告诉我们:家门口就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健康问题,省去千里求医的奔波和花费。在名医们的悉心带教和“放手”历练下,一批批本土医生快速成长,从“跟跑”到“并跑”,挑起了守护家乡人民健康的大梁。
在太原,一支支技术精、靠得住的本地医疗强队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就是守护千家万户健康的坚实依靠,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作一缕缕照进百姓生活的健康阳光。
来源:太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