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过大众帕萨特或者宝马3系后排中间位置的人,肯定对脚下那个高高的鼓包印象深刻。 脚怎么放都别扭,时间一长腿都麻了,不少人心里直骂设计师脑子进水了,搞这么个“反人类”的设计。 你要是真觉得设计师没考虑过你的脚丫子舒服不舒服,那可就冤枉他们了。 这个鼓包,学名叫“后排中央地台凸起”,它不是为了给你添堵才存在的,背后藏着汽车工程师们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为啥后驱车和四驱车的鼓包特别高?答案就在那根看不见的传动轴上。 发动机在前面吭哧吭哧干活,动力要传到后轮去驱动车子跑起来,靠的就是这根贯穿车底的传动轴。
要是把这根轴吊在底盘下面,过个坑洼路面或者上个马路牙子,咣当一下就可能磕坏。 那多危险,车也跑不动了。 所以,工程师们干脆把后排地板中间部分抬高,形成一个隧道一样的空间,让传动轴舒舒服服地藏在车身里面。
这样既保护了这根关键的“动力输送带”,又能让整个底盘看起来更平整些。 像经典的大众后驱老车型,或者现在的宝马、奔驰后驱轿车,后排中间那个鼓包通常能有个10到15厘米高,就是因为要容纳这根传动轴。 这是物理结构决定的,想把它彻底做平? 基本没戏。
那有人要问了,我家那台明明是前轮驱动的本田思域,后排中间怎么也有个小鼓包呢? 前驱车省掉了通往后轮的传动轴,车底下可不是空空如也。 排气管,尤其是那个大块头的主消音器,从发动机一路通到车尾排废气,还有控制刹车的刹车油管、给发动机供油的燃油管,以及各种电线束,都得在底盘下面找地方安家。
这些不能直接暴露在底盘最低点,否则托底时第一个遭殃。 所以,前驱车的后排地板也得稍微鼓起来一点,给这些重要的管道线路做个“保护套”。 因为不需要容纳粗壮的传动轴,前驱车的鼓包通常就温柔多了,高度大概在5到8厘米左右,有时候只是在排气管经过的地方稍微隆起一小块。
除了给各种管子、轴腾地方,这个不起眼的鼓包还有个超级重要的隐藏身份,车身安全的“隐形钢筋”。 你别看它好像就是块凸起的铁皮,实际上,它和车身结构是一体的,相当于在车子前后方向(纵向)上,额外加了一道非常坚固的加强梁。能大大提升车身的刚性。
这个鼓包设计,还顺手解决了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风阻。 把传动轴、排气管这些原本可能凸出底盘的东西都包进这个鼓起的通道里,整个车底就能做得更平整光滑。 车子跑起来,底盘下乱窜的气流就少了,风阻系数自然就降低了。 风阻小了,发动机就不用那么费劲,油耗也能省一点。
第二个是通过性。 把那些关键的管道和部件抬高了位置,藏在车身里面,它们离地面的距离就变大了。这样在过一些坑洼不平的路面,或者不小心蹭到马路牙子时,这些部件就不那么容易直接磕到地面(俗称“托底”),减少了损坏的风险,车子走烂路的能力也相对强了点。
现在路上跑的纯电动车越来越多了,像特斯拉Model 3或者比亚迪海豹,很多都宣传后排是“纯平地板”,中间没有鼓包。 这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确实简单了:没有发动机在前面,不需要长长的传动轴通往后轮,也没有复杂的排气管系统。
工程师们终于可以甩掉这些包袱,把地板做平了。 这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车身强度和安全。 取消了中央通道这根“脊梁骨”,工程师们就得想别的办法来补强车身。 比如,把电池包本身设计得异常坚固,让它和车身底盘紧密结合,共同承担起强化车身刚性的重任(像比亚迪的CTB技术就是典型),或者在车身其他地方增加额外的横梁、加强筋。 总之,安全这道关,无论如何是不能放松的。
所以,下次当你坐进后排中间,脚又踩到那个鼓包觉得不爽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这个看似碍事的凸起,其实是汽车工程师们在空间、舒适性、功能性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性之间,反复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它是动力传输和管线保护的“生命通道”,是守护你行车安全的“隐形卫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