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壹心理
作者 | 麦子
图片来自网络
前几天,朋友阿全跟我说,她对伴侣产生了间歇性厌恶,但又不是不爱了。
和恋爱初期的甜蜜完全不同,如今的男友再也不会耐心地听她倾诉,节日也不会主动给她准备惊喜,甚至谈到俩人未来一些重要的话题时,他就找借口逃避:
“过段时间再说吧,我今天上班有点累,想先休息。”
“我们现在的事业都不稳定,等稳定了再看看吧。”
之后就再也没有然后。
但 即便她总是因对方的冷淡和退缩感到委屈痛苦,但面对身边朋友的分手提议,她却十分犹豫:
“我怕再也找不到这么适合我的人了。”
“大部分时候他都对我挺好的,只要我要求的事,他也会努力去满足我。”
我发现,很数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会陷入这种危机:
一边间歇性厌恶,一边又“放不下”,感觉还“有点爱”,甚至找理由说服自己“凑合也行”。
这种不确定状态,恰如加拿大心理学家萨曼莎·乔尔(Samantha Joel)提出的“留下/离开矛盾心理”(stay/leave ambivalence),简称留离矛盾。
它指的是个体在一段关系中,感到一种不确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既考虑结束,又难下决心。
简单来说,就是陷入“半死心、半期待”的模糊关系中。
今天,想和你聊聊: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消耗自己的模糊关系?怎样才能逃离这种状态呢?
对伴侣间接性厌恶,可能会出现3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出现了留离矛盾,就代表着我们对伴侣同时持有积极和消极的感受。
有时爱TA,幻想和TA还有未来。有时又厌恶TA,看到TA就烦,迫切想要分开。
这种爱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导致关系出现3种表现:
1、陷入“争吵-和好”的恶性循环。
学者Armitage与Conner的访谈研究发现,当伴侣对关系感到矛盾时,常会通过争吵、试探等激烈互动,来验证关系是否安全可靠。
同时,TA们还会合理化关系中的积极事件,试图缓解矛盾心态,为留下这段关系寻找依据。
我认识一对情侣朋友,俩人经常因消费观差异争吵。
男方觉得女方总在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让他对俩人婚后的财务问题感到压力;
女方觉得自己又没超前消费,反而是男方做事死板,不知道趁着还年轻时享受生活。
每次女方兴致勃勃地买了什么东西,男方都要阴阳怪气地点评一下,激起女方的怒火,随后双方大吵一架闹分手。
然而,等真的要分手时,俩人又会因为一些温暖的小事和好。
比如,虽然闹分手,但女方还是会记得男方父母的生日,帮他买好俩人份的礼物寄过去;男方还是会在加班后给女方带她最喜欢吃的东西。
这些温暖的瞬间,让TA们觉得对方还是在意自己的,关系还是可以继续的。
多个访谈研究发现,这种偶尔的温情时刻,是关系中的一种积极品质,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在乎”和“被承诺”,成为关系继续延续下去的粘合剂。
2、伴侣的忽冷忽热,让你反复困惑与猜疑。
身处模糊关系中,伴侣忽冷忽热的态度,比如一会儿冷漠,一会儿体贴,这往往会加剧我们的自我怀疑:
TA到底爱不爱我?
TA这个举动是还在乎我的,对吧?
我们的感情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种间歇性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指的是对某个行为,有时给予奖励、认可等积极反馈,有时却不给予。
长期经历冷漠或忽视后,个体对健康亲密关系的感知会钝化,很容易被对方突然释放的一丝温情“拿捏”住,从而陷入更深的困惑和依赖中。
3、伴侣模糊的承诺,让你总是患得患失。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提出,爱情由亲密(Intimacy)、承诺(commitment)和激情(Passion)三个部分组成。
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多样的情感关系模式。
当关系中的承诺感薄弱甚至缺失,而主要依赖亲密和激情维系时,便形成斯滕伯格定义的“浪漫式爱情”。
这种感情状态,就像点燃了引子的焰火,不确定何时开始,也不确定何时结束,让人捉摸不透。
同时,个体对承诺的需求度,也受到依恋类型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对亲密支持的需求适中,通常能适应并满足于适度、稳定的承诺。
非安全型依恋者因对亲密支持过度渴求,往往需要更高强度与清晰度的承诺。所以一个模糊不确定的关系,可能会让TA们表现得十分患得患失。
此时,如果伴侣无法满足其更高的承诺需求,非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可能采取冷暴力、断联乃至分手等极端行为。
韩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女主尹真雅与闺蜜弟弟徐俊熙暗生情愫,但俩人的关系长期处于高度模糊状态。
女主深爱男主,却因年龄差、社会压力及自身顾虑无法果断推进,在甜蜜和痛苦中反复挣扎。
男主的爱意坚定,但面对女主的犹豫、退缩和家庭压力,他无法从女主处获得足够对抗这些阻力的坚定承诺,因此感到强烈的痛苦、愤怒和绝望,最终选择离开。
这些都是承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关系前景绝望时的反应。
△图源/《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剧情截图
间接性厌恶伴侣,为何却离不开?
明明关系走到岔路口,要么留下,要么分开,为什么我们却甘愿傻傻地忍受这种煎熬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有3个原因:
1.我们天生就害怕分离。
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表明,人们对损失的感受远强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喜悦。这种恐惧可能源于深层的“分离焦虑”。
进化心理学认为,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躲避猛兽天灾,会以小部落的形式聚集。离开部落则意味着死亡、被抛弃。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类险境,但我们的潜意识依然会将“失去”等同于威胁与失败。
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们会无意识地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或者合理化,为维系关系找到一个好借口——即使是在不健康的爱情或暧昧关系中。
比如:不管对方做了什么,都会为对方找借口——“TA不可能不爱我”“TA最近只是太忙了”“TA还是很在意我的”。
因为害怕失去带来的种种痛苦,就算在关系中感觉不对劲,我们还是会努力发掘对方身上的积极品质,为自己找一个可以继续下去的理由。
2.做离开的“决定”本身就很难。
心理学家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指出,人类决策不仅基于理性计算,还深受认知偏差、情感和动机等非理性因素影响。
它将决策者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完美主义型,这类人在做决定前会耗费大量精力搜寻信息,执着于追求理论上的最优选项。
另一种是满足型,TA们会为关系设定可接受的标准,选择对自己来说足够好的选项。
深陷模糊关系却迟迟不离开的人,即便感到痛苦,仍会搜集一堆“不该放手”的理由,面对沟通也犹豫不决,这正是追求完美者在逃避“错误决定”风险的表现。
学者Durso的研究也证实,这类人会通过拖延决定、合理化矛盾来缓解焦虑。
而能果断抽身的人往往具备满足型决策者的特质,TA们会为关系设定清晰的底线,如被冷暴力就结束关系。
发现现状不满足自身的标准,TA们也会尝试沟通,沟通无效就选择分开。
3.对确定答案的未完成情结。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事,会引发个体的未完成情结。
格式塔心理学中,未完成情结指的是那些未被圆满解决或被彻底治愈的过往情境。
在模糊关系中,核心问题常悬而未决,缺乏一个能让双方释怀的“确定答案”,即一个清晰的承诺或结束声明。
例如:
对方持续冷暴力,拒绝沟通;
对方明明不爱了,却始终不肯提出分开;
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会滋生大量未被表达的负面情绪: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拥有未完成情结的人,对关系中的确定性答复抱有强烈期待,认为只有得到,才能放下,哪怕只是一句“不爱了,我们分开吧”。
这会驱使我们无意识地抗拒那些劝离的声音,反复回到关系中延续期待,陷入矛盾循环。
如何找到内心的答案,
走出模糊关系的迷雾?
好的爱情,应该让人自觉矜贵。而不是让人陷入其中,日渐自卑、失去活力。
如果此时,你正陷于“半期待半死心”的模糊关系中,不如先暂时冷静下来,将目光拉回自己身上,去认真地试试这3个方法,也许能帮你获得全新的视角。
1.重构内心的安全基地,建立新的精神锚点。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指出,孩子能够从父母和谐的养育与及时回应中,构建起强大的内心安全基地。
在这个基地里,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温暖、关爱与理解,更能确信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即使经历痛苦,只要回归这个基地,痛苦便能缓解,烦躁的情绪也能获得安抚。
如果你身边缺乏可以提供支持的、值得信赖的人(如父母或朋友),那么,主动识别并强化那些能为你带来稳定感和力量感的“可获得性资源”,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你需要重构内心的安全基地,为自己寻找新的精神锚点。
这个锚点未必是人,它可以是扎实的谋生能力与稳固的财务安全感;可以是一项让你沉浸其中、恢复心境的爱好或技能;甚至是一只给予你无条件陪伴的宠物……
尝试将这些资源视为你新的“安全基地”。
这样当亲密关系出现动荡时,你可以刻意回归到这些资源里,去汲取能量,并提醒自己:
离开一段关系,并不意味着自己失去所有的依靠。
2.做抉择时,请以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为先。
有时候,人生就是需要一些简单、轻松、纯粹为自己考虑的选择。
过度思虑,往往会在无形中给自己设置诸多障碍,导致你混淆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未能做好课题分离——即分清什么是自己可以掌控和负责的事,什么是别人需要负责的事。
你可以在纸上分别写下你想留下与想离开这段关系的所有理由。
随后逐一审视每条理由,你会发现:
常见的“留下理由”可能关联他人的课题,如“觉得在一起久了就有责任继续,对方没有人品方面的问题……”
常见的“离开理由”往往关联自身课题,如“持续感受不到对方的在乎,在关系中感到自己一直被打压、贬低……”
因此,在做关乎自身幸福的选择时,请务必优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包括你的感受、你的需求,并勇敢且坚决地将它们置于决策的中心。
3.用仪式感,为停滞的关系画上句点。
心理学家Schwörer、Krott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拥有明确结束仪式的人,在迈向人生新阶段时,往往情绪更积极、遗憾更少、过渡更顺畅。
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期限,用一件你最喜欢的事,为这段模糊痛苦的关系增加一些告别的仪式感。
比如:写一封告别信或日记;与对方共度一个特别的周末,哪怕只是一次用心的告别晚餐……
在告别仪式中,你需要将你对这段关系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无论是悲伤、焦虑、还是不满,抑或是快乐、感谢,你都可以反思、诉说。
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帮我们将没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结束”变得没那么消极。
当你慢慢看见内心的答案,就会找到冲破模糊关系的力量。
对伴侣产生间接性厌恶,深陷模糊关系中,常常源于我们一味紧盯着对方,却忘了观察镜中的自己。
也许,重要的不是猜测“TA到底爱不爱我”,或者无止境地等待一个未知的承诺。
而是在这段关系,看清自己的模样:
是开心的?还是痛苦的?是舒展的?还是消耗的?
借着TA的双眼,映照出的你是美好的,还是不堪的?
记住,一个真正将你放在心上的人,是绝不会忍心任你在痛苦中沉沦的。
当你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答案便已不言自明。
这份觉察,也将引领你走向更真诚、更坚定的情感之路。
最后,愿你能穿越关系的迷雾,迎来真爱。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why-bad-looks-good/202501/should-i-stay-or-should-i-go-perceiving-partner-ambivalence.
[2] Joel, S, Stanton, SCE, Page-Gould, E & MacDonald, G 2021, 'One foot out the door: Stay/leave ambivalence predicts day-to-day fluctuations in commitment and intentions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no. 2, pp. 294-312.
[3] 郭莉萍.亲密关系中矛盾情感的干预训练与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赫伯特·西蒙的四种决策模型https://mp.weixin.qq.com/s/p7MiDFg9R6WvGnF7rW3XHQ.
[5] Raashi Beri. A Study on Love Bombing, Narcissism and Emotional Abuse among Young Adults in Relationship and Situ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Psychology. June 2024.
【课程福利】在这里
胡慎之老师的线上音频课程
【重塑亲密关系】
原价699元,限时特价199元
买1得6,永久回听!
1⃣ 14节音频课,15分钟/节,有文字稿;
2⃣ 13节初版《亲密营》内容回放;
3⃣ 7节场关系心理学直播课;
4⃣ 直播笔记; 5⃣ 直播答疑专场+回放;
6⃣️ AAS成人依恋量表测试;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