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停机坪与廊桥区域,防雷设计需兼顾设备安全、人员防护及高频作业场景的碰撞风险,而易折易碎监控杆作为该区域的关键设施,需同时满足防雷功能与 “碰撞容错性”,其应用逻辑与设计特点如下:
一、区域特性与防雷核心需求
停机坪区域
是飞机停靠、加油、装卸行李的核心作业区,存在大量地面设备(如加油泵、行李传送带、监控摄像头)和高频移动的车辆(牵引车、加油车、行李车),且飞机滑行时与地面设施的安全距离较近。
防雷重点:保护监控设备、通信终端、加油系统电子元件等免受直击雷和感应雷损害(雷电可能导致监控信号中断、加油设备误操作,影响航班周转)。
廊桥区域
连接航站楼与飞机舱门,是旅客上下机、行李转运的通道,存在廊桥伸缩装置、登机桥照明、旅客信息屏等设备,且人员流动密集(旅客、地勤人员)。
防雷重点:防止雷电击中廊桥结构或附属设备,避免人员触电风险,同时保障廊桥与航站楼的通信、电力系统稳定。
二、易折易碎监控杆的核心作用:防雷与安全的双重适配
防雷功能集成
接闪与引下:监控杆顶部通常集成接闪器(如避雷针),通过杆体自身作为引下线(或内置专用引下线),连接至接地网,形成 “接闪 - 传导 - 泄流” 的防雷回路,保护杆顶监控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免受直击雷。
浪涌防护:杆体底部或设备箱内加装浪涌保护器(SPD),抑制感应雷产生的过电压,避免雷电电磁脉冲损坏监控设备的电路系统。
接地要求:与停机坪 / 廊桥区域的整体接地网连接,接地电阻≤10Ω,确保雷电流安全泄放,同时避免人员活动区域的跨步电压风险。
易折易碎特性:适配高频碰撞场景
碰撞风险应对:
停机坪:飞机滑行、牵引车转弯时可能与监控杆发生剐蹭,或行李车、加油车因操作失误碰撞杆体,需杆体在受到中等外力(通常 5-15kN)时断裂。
廊桥区域:廊桥伸缩时的机械碰撞、行李车推行时的剐蹭、人员误撞等,需杆体在较小外力(通常 2-5kN)时即可折断,避免人员受伤或设备卡滞。
结构设计:
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高强度铝合金,杆体在正常风力(≤10 级)下保持稳定,碰撞时通过预设薄弱段(如特定壁厚的连接点、可断裂的机械接头)塑性变形后折断,断裂面平滑无尖锐碎片,无刚性反弹。
断裂后不影响接地系统完整性(引下线与接地网的连接采用可快速分离的柔性结构),避免雷电流泄放路径中断。
三、与传统监控杆的核心差异
传统监控杆(钢杆、混凝土杆)以 “刚性承重” 为核心,碰撞时易对车辆、设备或人员造成硬性伤害(如车辆变形、人员骨折),且断裂后可能产生尖锐残骸,引发二次风险;而易折易碎监控杆则以 “可控破坏” 为设计逻辑 —— 通过牺牲自身结构,将碰撞能量转化为塑性变形,最大限度降低对撞击物的损害,同时不削弱防雷功能,完美适配停机坪与廊桥区域 “高频作业 + 人员密集” 的安全需求。
四、应用注意事项
位置规划:需设置在飞机滑行路线、廊桥伸缩范围的安全距离外(符合机场地面标志规范),同时确保监控视野覆盖关键区域(如飞机停靠位、廊桥接口)。
材质适配:停机坪区域需耐受航空燃油、除冰剂的腐蚀,优先选用耐化学性复合材料;廊桥区域需轻量化设计,便于安装与维护。
定期检测:检查易折薄弱点的完整性、接地电阻值及浪涌保护器状态,确保防雷性能与易折特性同步达标。
综上,易折易碎监控杆在停机坪与廊桥区域的应用,是 “防雷效能”“作业安全”“人员防护” 三者的有机统一,为机场地面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