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恰相反。
hi,我是猫。
越萧条,反而越要打扮自己,这是把自己从无序、乏味生活中拧出来看似无用,却非常提气的动作。对两性关系失去探索的欲望,不代表也要把展示自己生命力的欲望也给压制了。
在小某书上看到某个博主的洞察:“大家连性生活都没有,需要散发性魅力的场合也没有了。” 这实际上是默认人对自己形象的管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性魅力,忽略了打扮自己还可以激活生命力,以及悦己、自我感知的功能。
不可否认确实有的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动机并非真的是因为那种内核完整互相吸引的成熟之爱,而是需要一个释放魅力的对象,借由一个男人来欣赏自己,或者为自己美丽的外表、性感的身材、高雅的品味寻找一个释放的突破口。
但没有观众,没有这面镜子,人就不应该打扮自己吗?
并非如此,除了向外展示自己的魅力之外,实际上打扮自己还有一种内观的意思在里面。在屏蔽外界干扰,对一切外物无所吊谓的时候,你对自己的照抚、你对自己的要求、你对自己的期待,都是没有外界标准附加的最直观、最真实的反应。
而这也是看见自己,充分了解自己一个最真实也最全面的时机。
人在没有向外对撞的时候,依然喜欢自我构建,化精致的妆容、管理自己的形象,这就代表这个人对生活本就有审美需求,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依然愿意花时间传递美,塑造美。
这样好过每一天得过且过,什么欲望都没有,没有爱恨情仇,对生活丧失了一切强烈的感知力。淡一点没什么不好,但失去感知力的生活,人躺着躺着就很难站起来,会任由时代这股下坠的惯性,一蹶不振,往后一直随波逐流。
当然有人会说,不打扮自己,人也可以通过开发爱好,做其他喜欢的事情来激活自己的生命力。这无可厚非,你有其他欲望转移的事项,并不一定要打扮自己,也是可以焕发出生命力。
所以关键是生命力,下坡路段,我们更应该活出一种向上的生命力,不是死气沉沉,不是什么都觉得麻木。
人确实没有成为风景的义务,但把自己活成一道风景是一种选择。低谷期,不放弃管理自己,穿戴有节,爱护自己,取悦自己,尊重自己对美的欲望和本能,戒掉羞耻感,用打扮唤醒自己从当下灰蒙蒙的世界下洞察美,发现美的能力。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向上的生命之美呢。
而且一味地把打扮自己跟取悦他人联系在一块儿,就很容易让一些本就心理不够强大的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下位者心态,让渡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客体化,这种弱势姿态实际上对一个人重振生活,从这种颓丧的时代下走出来,不会起什么作用。
玩家心态才是人生全方位进阶的强者心态。
把打扮的妆容、穿搭当成是我们在人世间选择的皮肤和戏服,每个阶段什么妆容、什么风格的衣服代表着当下阶段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这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你会发现二十岁的自己,喜欢多巴胺、喜欢大胆展示自己的曲线是一种放大自我,而且不想要固定一种风格,一直在尝试;
三十岁之后,对美的标准随着阅历、心境也跟着拓宽了,享受色彩低饱和,质地柔软。
人还是那个爱美的自己,但主体性越来越强,打扮自己也变得更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固定的、社会范式的单一之美。
表面上显化出来的形象不同,但实际上你还是那个爱美的你,只是换了一套皮肤,换了一套戏服继续热爱这个世界。
越丧的时候,人越应该唤回自己对审美的感知力,理解打扮自己往上一个维度是一种重构与创造美的过程,虽然需要耗费时间,但是比起无所事事,起码没有停止让自己变得幸福的努力。
而且美这件事是可以延伸的,一开始也许局限在自我形象管理,后续就会蔓延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状态的审美提升,身边不少爱美朋友,索性以美为业,如火如荼地开启了自己的个人事业。
毋庸置疑,审美力绝对称得上是一种竞争力,也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鉴赏力以及理解力。提升审美要求一个人去思考,去体会、去用心感悟、去积累,当你的生活不单纯是理性真相之外,还有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感性认知,那么你整个人就会变得富有创造力,生活也会逐渐拥有力量感。
有力量的生活又岂会没有生命力,一直萧条下去呢?
不是所有欲望都是洪水猛兽,爱美、感受美、创造美正是一个人鲜活生命力的具象化体现,不要随便地抹杀了。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