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合为一个版块;原来的“名著导读”版块改为“整本书阅读”,内容作了精减,删去了《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初中三年必读名著阅读书目撤掉了《海底两万里》和《艾青诗选》,新增《红岩》和《唐诗三百首》……2025秋季初中语文教材重大变化,必读名著也变了。“教材的每一次调整都凝聚着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看到熟悉的文章被替换会让老师们有些不舍,但变动一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国家教育发展方向。”8月14日,太原市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百优班主任”杨国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融入跨学科内容学生应扩大阅读范围
“此次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变动是在立德树人导向下的系统性改革。既注重经典传承与基础夯实,又呼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既保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通过技术赋能与跨学科整合拓展学习边界。”太原市优秀教师、高水平骨干教师、太原市进山中学高级教师田雅琴说,面对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师需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在情境创设、任务设计、资源整合中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则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阅读批注、合作探究、技术应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我的白鸽》《大雁归来》……2025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新增篇目多为近现代作家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脉络。田雅琴说,老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新增篇目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融入跨学科内容,如历史、地理等,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鼓励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
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同学们,该如何学习语文?田雅琴建议,同学们应该主动阅读新增篇目,扩大阅读范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从而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要关注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025年秋季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的调整,标志着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的深层转变。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名著导读’被‘整本书阅读’取代,内容精炼后更聚焦于深度阅读能力的养成。”晋中市新格伦中学语文教师赵冉说,这一改革非简单地名称变更,而是教学重心从零散片段到完整文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根本性转移。
赵冉认为,“整本书阅读”的精简,旨在摒弃浮光掠影式的浅尝辄止,鼓励师生共同潜入文本深海。它要求师生超越情节摘要与人物标签,引导学生直面复杂文本结构、多维主题表达与独特的语言艺术,在完整语境中锤炼高阶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激发科技发展兴趣
2025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新增篇目如《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回忆鲁迅先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田雅琴表示,这些作品更能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是当代精神的立体映照,这部纪实作品为整本书阅读注入了鲜活的当代性与科技人文交融的深度。”赵冉说,建议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南仁东人生轨迹与FAST工程推进的双线叙事,精读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关键段落,感受其家国情怀。同时,聚焦工程选址贵州大窝凼、克服技术瓶颈的攻坚细节,分析其科学精神与执着信念,绘制“人物成长与工程发展”的互动图谱。
“值得一提的是,八上新增篇目《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生动教材。”杨国霞说,空间站是中国人打破封锁的“太空家园”,是中国人从“被拒”到“自主”的奋斗史诗,是核心技术自主的鲜活案例。这篇文章,直观传递了“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唯有自力更生”的硬道理,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国家科技实力的全方位展示:中国已从“参与者”成为“规则制定者”。科技自立是冲破枷锁的利剑,星河远阔是代代相承的征途。当孩子们仰望星空时,天宫闪烁的光芒将照见:那片星辰大海,正由中国人点亮。
2025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新增篇目如《想和做》《蒲柳人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谈骨气》等,富含德育教育和思想启蒙的价值。“在这些篇目的学习中,学生要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通过有深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学习上得到提升,更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升华。同时一定使用好单元后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可把它作为整单元学习的指引,也可在单元学习后作为总结。”田雅琴说。
杨国霞表示,九上新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明确指出了当前国家教育的核心目标。教材的变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体现为大量古诗文、革命主题议论文的加入。
必读名著进行调整更好启智育人
必读名著的调整,是教育部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增加《红岩》,删除《海底两万里》,就是在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杨国霞告诉记者,将《红岩》纳入必读名著是提醒我们:英雄的故事不该被遗忘,精神的火炬需代代相传,在和平的书桌前读懂历史的血泪,方能在未来的风浪中成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合格接班人。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重庆谈判’80周年。此时将《红岩》纳入必读名著,更能通过文学载体,主动加固民族精神防线。”杨国霞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的艰苦卓绝通过《红岩》中渣滓洞、白公馆等场景具象化,凸显中国共产党在东方战场上的关键作用,呼应了今年“九三胜利日大阅兵”的主题,更引导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接班人。当同学们在书中与“小萝卜头”共情、向江姐致以崇高的敬意时,他们就是在以记忆抵御遗忘,用信仰照亮未来。将《红岩》纳入必读名著,增加了红色经典在教材中的占比,落实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旨在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者。
增加《唐诗三百首》,是在回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杨国霞表示,《唐诗三百首》进入教材必读名著,是以诗心激活传统、树立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我国是诗歌大国,唐诗最具中华盛世气质,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唐诗就是这座家园中最精致的亭台楼阁。当学生在“星垂平野阔”中读懂空间的壮阔,在“寸草春晖”中理解孝的真谛,在王维山水诗中沉淀心灵,文化传承就完成了从知识到情操的转化。另外,杜甫《兵车行》中有唐代政治,李白《蜀道难》中有四川地理,杜牧《清明》中又有风情民俗……学生读诗的过程,就是达成新课标对综合素养培养和熏陶的过程。
从“名著导读”到“整本书阅读”,名称之变承载着理念之深。赵冉说,它召唤我们告别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时代,共同潜入《唐诗三百首》的千年诗海,《红岩》的信仰熔炉,《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科技星空。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蜕变为智慧领航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跃升为主动探索者,每一次深度阅读都将成为灵魂的深刻对话。
无疑,教材调整的每一步都在铺设通往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坚实基石。唯有如此,语文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心灵、启迪未来的明亮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漫长旅程。 记者 田勇/文 高万军/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