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界最近闹出一件大事:读卖新闻起诉了美国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
这事发生在8月7日,读卖新闻直接把官司打到了东京地方法院,要求这家美国AI公司赔偿大约21亿6800万日元(约1.4亿元人民币),并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日本著名媒体起诉美国一家AI公司,这在日本新闻圈可是头一遭。为什么读卖新闻要这么做?
我们先来说说事件的来龙去脉。
读卖新闻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创办于1874年,至今已有151年的历史,影响力非常大。而它起诉的Perplexity是一家刚成立于2022年的美国初创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是由一群年轻的AI高手创办,包括前OpenAI的工程师。Perplexity的核心产品是生成式AI搜索引擎,简单说,就是用户输入问题,它不光列出链接,还直接用自然语言总结答案,方便得像聊天一样。这技术叫“搜索扩展生成”(RAG),它会从网上扒取大量文章,包括新闻网站的报道,然后加工成易懂的回答。用户一看答案就会满足,往往懒得点进原网站阅览,这就叫“零点击搜索”。
读卖新闻的起诉状里写得很清楚:从2025年2月到6月,Perplexity未经许可,就扒取了读卖新闻网站上11万多篇文章,复制内容、生成类似总结,甚至包括图片,然后发给用户。这侵犯了读卖新闻的著作权,包括复制权和公众送信权。更气人的是,因为用户不访问原网站,读卖的流量锐减,广告收入也跟着遭殃。读卖新闻网站可是一个收费网站。
读卖新闻的广报部在声明中说:“我们花了大把人力物力做采访、写报道,结果被AI‘免费骑车’利用,这怎么能容忍?长此以往,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就会没人做,社会上到处会是假新闻。”
为什么读卖新闻忍无可忍?
原因之一是经济压力。日本媒体行业本来就不好过,报纸销量下滑,网上广告竞争激烈。现在AI搜索引擎一出来,直接抢饭碗。传统搜索如谷歌,用户至少会点进网站看一眼。但AI搜索呢?它把精华都浓缩了,用户一站式搞定,媒体的访问量直线下降,导致读卖新闻的用户和收入损失不小。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著作权的侵害担忧。《日本著作权法》第30条原则上允许AI用著作物学习,但有个例外:如果“利用不正当手段损害著作权人利益”,就不行。那什么是“不正当”呢?法律没说清楚。但是日本文化厅指出,如果AI无视网站设定的“不能扒取”的指令而直接复制,那就是违法。读卖新闻就是抓住这一点,觉得Perplexity的扒虫太霸道,忽视了他们的收费阅读权利设置,像个黑客直接盗取新闻。
Perplexity的三位创始人
其实,起诉美国这家AI公司的媒体,不只是读卖新闻一家。美国那边,2024年10月,道琼斯(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和纽约邮报就起诉了Perplexity。纽约时报也发了律师函,甚至之前还告了OpenAI和微软。到2024年底,美国AI公司遭到起诉的相关官司就有30多件,八成是版权侵权。欧洲的BBC也在6月警告Perplexity:“不删数据、不赔钱,就法庭见”。日本新闻协会在6月也发表声明,呼吁政府赶紧完善法律,保护内容创作者。
可见,这波AI浪潮来得猛,媒体们都坐不住了。Perplexity的用户已经超过1500万,估值2万亿日元(约1300亿人民币),谷歌和OpenAI也跟进推出类似服务,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热,但显然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
还有个隐藏问题:AI的“幻觉”(hallucination)。AI有时会生成假信息,把不同来源拼凑成一篇文章,看似新闻,其实错漏百出。日本一家网络公司做过一次调查,有六成用户遇到过误导答案。这不光害用户,还可能会放大社会问题,譬如政治谣言、经济误判。
从日本角度看,这事反映了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日本一向注重知识产权,媒体是社会公器,读卖新闻此举不只是为自己维权,还想推动整个新闻行业一起讨论:AI怎么用才公平?是完全放开,还是设置红线?在AI时代,怎么平衡AI的便利性和媒体的生存权。
读卖新闻这次起诉Perplexity,表面上是版权纠纷,骨子里是传统媒体对AI“免费午餐”的反抗。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东京地方法院怎么判?
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书市”还有最后两天,在中国图书出版集团的华文出版社展区,徐静波的《日本的底力》、《日本如何转型创新》等5本书,正以5.8折的优惠价展销中,盼请各位“静说日本”的读者朋友们捧场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