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机器运转的低鸣与患者排队的细微声响交织成独特的工作序曲。00后影像科技师翟晨曦熟练地调试着CT设备。这个出生于2000年的南京姑娘,已经在影像科岗位上度过了近三年时光。
![]()
缘分的递进,从小患者到影像守护者
“我和这家医院的缘分,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翟晨曦翻出手机里母亲保存的泛黄病历,纸页上“新生儿黄疸”的诊断记录清晰可见。2000年,刚出生的她因胆红素偏高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当时妇科医生建议照紫外线灯治疗,如今想来,那束穿透保温箱的蓝光,仿佛为二十多年后的职业选择埋下伏笔。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影像技术专业的她,并未料到会与这家医院再续前缘。2023年9月,翟晨曦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员,完成了从患者到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对医学的敬畏感,在见习时就已深深植根。她记得第一次旁观肠道造影检查,带教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推造影剂的速度要像给婴儿喂饭,急不得。”那种将技术与人文融合的职业态度,让她确信“谨慎认真”的性格与这份工作的适配度。“同学说我拿试剂瓶的手比拿奶茶杯稳,或许天生就该干这个。”
在很多人眼中,影像技师的工作似乎就是“按按钮拍片子”,但翟晨曦用近三年的经历打破了这种偏见。“我们科室分技术岗和诊断岗,技师负责检查拍摄,医生负责阅片诊断,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翟晨曦的日常工作围绕三大检查展开:X线、CT扫描和磁共振。每天她要根据排班专注于其中一项,从患者体位摆放、检查前注意事项提醒,到设备操作、影像上传,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拍X线时要告诉患者怎么站、怎么躺;做CT前要确认是否空腹、是否需要喝水;磁共振检查则要提醒患者摘除金属物品。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直接影响着影像质量。
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处理近90条检查记录。CT检查在周一到周三尤为繁忙,两台设备同时运转,单日记录能接近200条。“忙起来连喝水、上厕所都要掐时间,必须让同事帮忙盯着设备才能离开。”她坦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工作常态,“稍微分心就可能拍错部位,影响后续诊断。”
影像质量的好坏,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入职第一天独立操作时的窘迫,她至今记忆犹新。一位脊柱侧弯的老人要拍胸椎正侧位片,课本上的标准体位完全不适用。“我拿着定位尺在老人后背比画了五分钟,额头全是汗。”最终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通过调整床面角度和射线中心,才拍出合格影像,“所以说,人体不是标准件,临床没有标准答案。”科室每月的质量分析会,是她最期待的学习时刻。同事们会把拍虚的影像、定位偏差的扫描图投影在大屏幕上,集体探讨改进方案,她渐渐明白:好影像不是拍出来的,是琢磨出来的。
经验的积累,在课本与临床间架起桥梁
刚入职时,翟晨曦也曾遭遇“书本知识不管用”的困境。“课本上说拍腰椎要在脐上3厘米,但遇到肥胖患者,这个标准完全不适用。”这时,科室老师传授的经验就成了“救命稻草”——“老师教我摸髂嵴上面三指定位,既能避开脂肪层,又能保证拍摄范围。”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她第一次独立操作时尤为明显。“我理论学得不错,但动手能力一般,刚开始特别怕出错。”在老师的陪同指导下,她逐渐找到手感:“拍片子看似简单,实则要根据患者体型、病情灵活调整。瘦人要注意防护剂量,脊柱侧弯的患者要找准受力点,这些都得靠经验积累。”
她至今记得一位脊柱严重畸形患者的检查经历。“患者无法平躺,按常规体位根本拍不到关键部位。”她反复调整球管角度,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奏分次拍摄,最后拼接出完整影像。“虽然花了近20分钟,比常规检查多了三倍时间,但看到医生顺利诊断时,特别有成就感。”
翟晨曦强调,影像技师的经验不仅体现在操作上,更体现在对患者的观察中。“有次给一位老人做CT,发现他呼吸节奏不稳,屏气不佳的患者要缩短扫描时间,结果影像里果然捕捉到了微小的肺部结节。”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是课本教不会的,“只能在一次次和患者打交道中慢慢领悟”。
医患间沟通,是技术之外的必修课
与患者的沟通,是翟晨曦工作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我们和患者接触时间短,通常一两分钟就结束,但这两分钟里要做好解释、安抚和引导,特别考验情商。”她坦言,带病痛来的患者情绪本就敏感,“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引发矛盾”。
排队是最易引发纠纷的导火索。“智能排号系统其实很公平,但患者看到急诊病人走绿色通道,就觉得是‘插队’。”这时,她需要耐心解释急诊优先的原因,“大部分患者能理解,但偶尔也会遇到情绪激动的,只能一遍遍道歉、安抚”。
她也曾遇到过因误解引发的投诉。“有患者说做完CT后不舒服,认定是检查导致的。”其实,单次CT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更多是心理作用”。但她还是配合科室耐心解释,出示安全数据,最终化解了误会。“医患沟通就像心理学,要懂患者的焦虑,也要守自己的原则。”
00后的担当,在传承中注入新活力
作为科室里为数不多的00后,翟晨曦和另一位更年轻的同事,为这个以资深医师为主的团队带来了新气息。“我们会用年轻人的方式化解压力,比如午休时聊几句网络热梗,大家笑一笑,疲惫感就少了很多。”她坦言,00后的身份让她更擅长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问题,“给年轻患者讲检查注意事项时,我会说‘摘金属就像是把镜头上沾的脏弄掉,不去掉图像就会不清楚’,他们更容易理解。”
但在她看来,职业不分年龄,责任同等重要。“科室前辈们工作十几年、二十年,依然保持着对每个片子的敬畏心,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前辈们的严谨时刻影响着她。“有次我拍的片子稍微有点模糊,老师当即要求重拍。她说‘现在图省事,就是给患者添心事’,这句话我一直记着。”翟晨曦说,00后不是“躺平”的一代,“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年轻也能扛起责任”。
谈及未来,翟晨曦没有宏大的目标,只希望“做好本职工作,保持初心”。“我不求作多大贡献,能把每个片子拍好,让医生准确诊断,让患者早日康复,就够了。”她觉得,医学行业容不得半点浮躁,“前辈们用二三十年证明,坚守岗位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对于“00后医生”这个标签,她看得很淡:“年龄只是数字,能胜任岗位才是本事。”她希望用专业打破偏见:“别人觉得我们年轻不靠谱,但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每个患者、每张片子,时间会证明一切。”在影像科的方寸之间,一场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故事,正由00后的她继续书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