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脾胃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胃气就会死人
很多人为什么身体浮肿, 大便溏多,肚子胀……
下面讲一个罗天益《胃气为本》的医案。这一年五月间,刚刚入夏,雨一直在下,天天下,没停止。这时候,有个人患病了。这个人多大年龄呢?58 岁。在古代这个年龄可就不小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患了什么病呢?“面目肢体浮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水肿。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肿,尤其是老年人,只是自己不清楚而已。有的人一到下午,他的手一握拳都有点发紧;有的老年朋友,早晨起来一摸迎面骨(腿上的胫骨),一按一个坑;有的人眼皮像卧蚕一样,鼓起来的。这都是有水肿。
这位患者,眼睛、脸都已经肿了,而且大便不成形、黏腻,量又比较多,次数比较多。这代表什么呢?中医认为,如果患者的大便正常,表明这个病好治,因为大便正常说明他的脾胃功能还可以运作。如果大便不成形、腹泻的话,这个病就不好治。这是一般规律。
所以,一般治疗脾胃受损病症的时候,医生往往会先问一句患者大便如何,这个非常关键。这位患者还有什么症状呢?肚子胀,肠道里面咕噜咕噜响,有水声,而且经常会感觉肚子疼。虚的人,往往下午胀得厉害。脾胃弱的人,是吃完饭以后,胀得厉害。另外他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这代表患者的脾胃虚弱。他就请罗天益来给他治病。
这位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服过很多牵牛子、大黄这样的药。牵牛子,也叫黑丑、白丑,是一味泻药,利水比较猛的药,它可以往外泻水湿、利小便、通大便。一般情况下,牵牛子的用量是要控制的,而且不能久用,久用就会出问题。大黄这味药也是。按照传统讲,应该读大(dài)黄,这味药可以涤荡肠道,也是通便的。
用这些东西治病要把握量,一定是邪气盛的时候用,平时虚得明显的时候千万别用,有其他的药能替代。很多老人买大黄、番泻叶,一吃就通,但是慢慢地就不灵了,而且损伤正气。这位先生当年大便有点问题,他就天天吃牵牛子、大黄,结果面目和四肢经常肿,这就是伤到脾胃了。您不断用猛烈药物往下泻,就会伤到脾胃。
这次是因为天天下雨,天气凉,湿气重,结果发作得就厉害 了。他以前天天用猛药往下泻,脾胃已经弱了,体内阳气不足。外边的湿和寒就会进来,进一步影响脏器。
罗天益就分析了,我们的身体内有营卫之气,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一种气,在脉中行走;卫气是外边的彪悍之气,是防卫身体的。罗天益讲,既然我们知道中焦是脾胃,如果脾胃弱了,往全身运送营养的能力下降的话,就不能滋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等。就是您产生营养了,可是您无力输布到全身,道路堵塞就蓄积在那了,慢慢这些物质就变成水肿了。
您看着一开始是好东西,可是当您利用不了它的时候,慢慢它就变成有害的东西,就是水湿了。接下来的症状,大便溏多、肚子胀、肠鸣,这些都是因为体内湿气太重了。
所以,水这个东西,它只是载体,不分好坏。我们的营养物质能够运送到全身,就是好的;如果营养物质加不进去,像水一样蓄积在里面,它反而变成有害的东西了,即水湿、痰湿。
没有胃气就会死人
《黄帝内经》里面说过这样的话:“五脏者,皆禀气于胃”,五脏里的营养都是从脾胃那来。所以,“胃者,五脏之本也”,五脏的根本在脾胃。我们的正气从哪来?脾胃吸收营养物质转化来的。所以五脏的营养来源是脾胃,可见脾胃的重要性。
罗天益就讲了,“五脏有胃气”,身体就会很安康。如果您的胃气虚弱,不能输布营养到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所以医生诊脉的时候,一看这个人的症候,还能吃东西,食欲还不错,脉有生机,有胃气,说明这个人就能活。
我记得刚学中医的时候,遇到一种病特别难治,结果老中医看到一个细节,他发现给患者饼的时候,患者眼睛里面有渴望,拿起饼就吃,老中医说“胃气尚在,可救”,马上就开方子调理。胃气不在,一点胃口都没有了,已经不吃东西了,这人就不行了。
我以前跟养老院的人聊过,他们说,“其实有很多老人特别能吃,饭量挺大,胃口挺好,但是一旦这个老人这段时间突然不怎么吃东西了,那就完了,我们的经验是,这个老人很快就要走了。” 我说,“这就是中医讲的胃气已经丧失了。”所以,胃气特别关键,是我们身体的根本。
在罗天益看来,“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甚,过则必死。”在诊脉的时候,比如说只有心肝肾的肝脉,只有本脏脉有弦的感觉,但是没有胃气了,没有生机了,这个病就重了,严重了人甚至会死的。所以,《黄帝内经》说,“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
罗天益对患者说,您的病,多亏没到严重的地步,现在我还可以给您救过来。
脾胃差,吃平胃散
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呢?知道大便堵了,就去买大黄,一吃大黄、牵牛子就通了。怎么办呢?罗天益给他开了个方子,“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就这么几味药。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构成,专门治脾胃寒湿过盛,导致脾胃失去运化功能的这种情况。
比如说肚子胀,总是感觉很闷、很满,吃不了多少东西。脾胃在中焦,属土,土是怕水的,它喜燥而恶湿,讨厌湿气很重,湿邪如果困住它以后,水太多,土就糟糕了。如果土正常的话,应该能控制住水,土克水嘛。
但是这人不行,他的脾胃被伤了,正气不足了,湿气很重,脾胃就不能运化了。一不运化会怎样呢?湿气在里面困住它了,就导致腹胀,有时候是恶心呕吐,往上返,有时候是嗳气,嘴里面淡淡的没有味道;四肢容易浮肿,气机不能通畅,所以人总是感觉没劲,很懒,身体感觉特别沉、特别重。
有的人身体总是很沉很重,一动好像千斤重一样,很吃力,总想躺着,也经常会大便不成形。这样的人舌苔一定是白的,而且是厚的、满布的,上面唾液很多。这是湿气重的表现,说明脾胃虚弱。
平胃散这个方子,苍术做君药,有燥湿、祛湿的作用。和白术相比,苍术味辛香苦温,祛湿的力量比较大,所以它是以通为主,往外祛湿邪;白术以守为主,也祛湿,但它补脾的作用更强 一些。所以,有的中医经常将苍术、白术放在一起用。
这个方子里的厚朴行气除湿的作用比较好,可以配合苍术一起行气,把湿气祛掉。燥湿以运脾胃,能把脾胃运化开来。陈皮理气降肺气,也有祛除湿浊的作用,所以配上陈皮,效果更好了。再加上甘草是和中的,能调和诸药,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实际上原方应该用生姜、大枣煎水,一起熬,熬好以后把渣去掉,喝药汤。所以姜、枣不能少,大家一讲平胃散,容易把姜、枣给忘了。罗天益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给患者治病。苍术和白术放在一起用,祛湿健脾的力量更强;茯苓祛湿;草豆蔻仁是行脾胃的,也是振奋脾胃之气的,让它把湿气化掉。所以,这个药是以温为主,同时健脾祛湿,基本上是平胃散的底子。
平胃散是个底方,是个最经典的方子。在这个方上面加减,就变成了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等。所以,平胃散是一个祛湿气、振奋脾胃阳气的非常基础的方子。现在同仁堂就有平胃丸的中成药。
吃了平胃散,还要加服导滞通经汤
患者吃了几服这个方子以后,腹胀、溏泄、肠鸣、疼痛的症状全好了,饮食也开始恢复了,现在只有肢体浮肿,说明患者还有一点脾湿,但主要是气不通,脾气不足。经络瘀滞不通畅的话,面目手足还会浮肿,所以罗天益又出了个方子,叫导滞通经汤。
这个汤专门“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罗天益在立方子的时候,一定要讲讲《黄帝内经》里的话,这是罗天益他们的医案的特点。为什么从金元四大家这里,中医开始蓬勃发展呢?有各家学说,有各位大医出现,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们不是只讲方子,还讲道理,方子必须在道理的指导下运作才行。
他们为什么不断地强调《黄帝内经》,强调《伤寒论》呢?就是在讲道理。所以,每个医案里面,罗天益都要引用《黄帝内经》的话。中医真正开始用理论指导方剂,指导治疗了,这是一个大的转变。
宋朝大家积累方子,人人出方书,连苏轼都出过方书,理论不多讲,只讲方子,收集很多方子,但是让人头疼的是,我们怎么吃呢?书上十几个方子,挨个试一试吧,寒热温凉老百姓不懂,挨个试一遍,有的试对了就好了,有的没试对就出问题了。
所以,从罗天益他们这些医生开始,不断地讲理论。在这医案里,罗天益同样引用了《黄帝内经》里的话“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有的地方“苦热”打成“甚热”,可能是罗天益写错了,也可能是书印错了。这就是治疗湿气的原则。
湿还没有化热的时候,往往是阳气不足,导致身体无力控水,所以湿气重,要平以苦热。那用什么药做君药呢?方子里的陈皮是苦温的,能够通经络,行肺气。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我们要把水湿化掉,就一定要调动肺的能量。
桑白皮是甘寒的,为什么配凉药呢?肺有个特点,肺对应秋天,秋天天气一凉,气往下走,天气肃降,所以调肺的时候,一定不要太热了。您看罗天益用的是凉药,就是因为桑白皮的甘寒有利肺气,有化去水湿的作用。我们平时治疗肺经咳喘的时候可以用桑白皮。
咳喘怎么来的?往往是肺热,水湿重引起的。桑白皮入肺经和脾经,能够泻肺平喘,消水利肿。在这个方子里,“桑白皮甘寒,去肺中水气水肿胪胀”,肚子胀起来,腹部肌肉绷起来,这种胀叫胪胀;“利水道,故以为佐”, 君臣佐使,这是《黄帝内经》立方子的规矩。“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术苦甘温,能除湿和中”,这就是“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这是“以淡泄之”。
这个方子里边有临床经验,有《黄帝内经》的理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是对中医的发展。用桑白皮就是罗天益的经验,他一想全是温药,就加一点凉的,让肺有秋天的格局,往下降,肺气一降,全身水就往下降了。所以,这个方子挺经典的。
这个方“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为什么?这是让它尽快进入经络,进入脾胃,把湿气祛掉,别有食物妨碍。这个方子用下去,效果怎么样呢?“良愈”, 恢复得非常好。
如果用了太多的往外泻的药,伤了正气,再遇上天天下雨,或者有的人吹空调,有的人在水边住,等等,反正接触了湿气,都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湿气泛滥,就会引起很多病。
其实,现在我们很多人体内的湿气都是重的,怎么办?急的时候就得赶快行气利水,振奋脾胃之气,就像这个医案一样,上来就用药性有点力道的平胃散,把湿气祛掉。接着干吗呢?补脾。这个方子是用白术一边补脾,一边通经络,行经络。
这个方子后边还应该补正气,平时要慢慢调理脾胃,人参、白术、黄芪,或者五谷杂粮也配合用上,可以慢慢地补脾胃。接下来罗天益没多写,但是后边还要调理,以补为主。我讲过,攻和补之间我们要拿捏好,急了赶快攻,祛水湿都是攻;然后慢慢地补加多一点,最后以补为主。这是调理身体的程序,一个次第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