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传统文化中,神仙或修仙者在人间的居所往往是山中的洞内:齐天大圣孙悟空玩耍于花果山水帘洞,菩提老祖隐居在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就连蛰伏取经路的猪八戒也混个福陵山云栈洞。总之,大凡通灵的名山,总要附有名洞,所谓“青峰拔地接天日,古洞藏幽隐翠巅”,二者相辅相成,否则就有些愧对那个“名”字。
吉林市自然风光瑰丽,莽莽群山中不乏名洞,比如拉法山上就有七十二洞,桦甸寿山上有仙人洞,磐石有官马溶洞等等,皆是起风雷、升云霞、呈锦绣的美景名胜。就是在城区之内,龙潭山上也有“金兀术洞”,望云山下也有“胡仙洞”,不过要说近几十年为吉林市民留下最深印象的名“洞”,当属吉林市北山公园东峰下的“玄武洞”。
玄武洞位于北山公园主路一侧,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开凿。据《吉林市军事志》记载:从1950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人防工程开始建设,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市构筑了大量人防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提出后,人防工程再度掀起修建高潮,进而在整个市区形成了比较密集的人防网络,“至1977年,全市共构建永久、半永久性工程10305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市区的4条地下主干道,炮台山指挥所、山洞、战备仓库”。
在兴建人防工程时,作为吉林市城区的北侧屏障,北山成为重点建设区域,如人防展览馆(804)、交通公司车库(304,位于旷观亭下),皆修在山体内。另外在北山东峰一侧实施的702工程,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项目。不过,在702项目竣工后,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人防工程继续开发利用以避免闲置荒废。在此情况下,702工程被开发为北山玄武洞商场。
所谓“玄武”,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四灵之一,呈龟蛇结合状态,代表北方。在吉林历史上,玄武一般指老城北侧建有玄帝观的玄天岭。事实上,在北山东峰修建702工程时,玄天岭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防工程建设,可人防设施进行民用开发时,玄武二字却被北山东峰下的山洞使用,并且玄武洞这一改造工程,在1985年时还获得了东北地区人防工程优秀设计鼓励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北山古庙群的修复和传统庙会的重启,北山公园的客流量日渐攀升。由于靠近神佛仙道的地利之宜,披着民俗外衣的玄武洞作为一处对公众开放的山洞,吸引了许多具有猎奇心态的人进入参观,玄武洞日渐被人熟知和记得——少年时代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家中老人告诫小孩子不能进入寺庙(说是怕魂魄被寺庙中的神明“拘”去),所以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第一次进入北山寺庙之内。于是,当时有着“玄武”名头的山洞,就凭奇幻魅力,被我一度当作与神怪有关的替代,遂在某个夏日央求老舅带我进入。
可惜进入后,并未见嶙峋石壁,以及石桌石凳,转了一圈,只觉得光滑且无窗的空间几与冷库无异,便觉索然无味。至今只记得里面有卖桔子汽水的,那汽水橙黄色,由方盒子内放出,用杯子接满售卖,入口清凉甘甜。
或许许多人和我一样,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玄武洞商场时代的繁荣并未持续多久。再后来玄武洞的门面被改造得“贴近自然”,其内又设置了类似鬼屋的“魔域洞”,摆放出“十八层地狱”的氛围招徕游客。不知从何时起,魔域洞也走到了尽头,玄武洞遂被封闭,进而渐渐颓败。
前者听闻船营区有意对玄武洞进行开发利用,可惜至今并未见下文。其实若论吉林市第一名山,北山应当之无愧,山上山下皆有言之不尽的文化内涵,倘无名洞相辅,难免让人心生缺憾之情。
其实,仅就山与洞的旅游资源结合而论,在室内滑雪场之外,玄武洞完全可以大做历史文化的文章。正所谓“身藏千姿嵯峨骨,自有紫烟散灵墟。洞借山魂增秀色,山凭洞韵显幽玄”。
至于北山上会有怎样的一座承前忆、启后程、敛灵韵、烁新芒的全新“玄武洞”,相信会有许多市民和我一样,对此充满无限期待。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