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三艘航母相继列装,歼-20隐身战机成建制服役,5G、高铁技术领跑全球。
可作为邻国的日本,不仅没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反而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
在台湾议题上指手画脚,2024年还把防卫预算提至7.95万亿日元的历史新高,甚至讨论“先发制人”打击能力。
明明实力差距在拉大,日本为何还敢如此“有恃无恐”?背后藏着三个深层原因。
一、历史认知偏差
第一个原因,得从历史认知的偏差说起。1945年8月的远东战场,两段记忆在日本心中刻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记。
苏联红军10天内击溃70万关东军,59.4万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半数冻死、累死在冰原上。
这段经历成了日本对俄罗斯的“心理阴影”,至今提到北方四岛,日本政府都不敢强硬发声。
但对中国战场,日本的叙事完全变了味。我们打了14年抗战,付出3500万同胞伤亡的代价,将日军主力拖在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争取了关键时间。
可在日本的历史书写里,这场胜利被简化成“美国投了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中国只是“熬到了最后”。
2024年日本审定的初中教材,把“九一八事变”改称“满洲事变”,淡化侵略性质;对自己的恶行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质疑死亡人数。
这种刻意的历史虚无主义,让几代日本人对中国的抗战功绩缺乏基本认知。
更让人无奈的是,中国的善意被当成了“软弱”。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善待214万战俘,分批安全送回;1972年中日建交,我们免除3800亿美元战争赔款。
可在日本某些势力看来,这成了“中国不敢强硬”的证据。
日本还刻意淡化一些事实,2024年《防卫白皮书》用200多页渲染“中国威胁”,却绝口不提自身的脆弱性。
67%的军事基地距海岸线不足15公里,易遭精准打击;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全国72%的GDP,却只占国土面积的5%,相当于把“经济心脏”暴露在外;
95%的能源依赖进口,海上航线一旦被切断,整个国家就得“停摆”。这种选择性失明,让日本社会陷入危险的“自我催眠”。
二、外部势力的错觉
第二个原因,是对美日同盟的深度依赖。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署后,美国在日本的驻军就没断过。
如今5.4万美军驻在88个基地,日本每年承担70%的驻日军费,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为美军支付2万日元“保护费”。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防空、情报系统和美国深度绑定,从雷达预警到卫星监控,几乎全靠美国“供血”。
这种绑定在军事合作上越来越深,2024年,美日联合研发的“标准-6”防空导弹完成测试,射程超400公里,计划2026年前部署在日本“宙斯盾”舰上。
日本还从美国采购42架F-35B战机,配备给改装后的“出云”号,使其具备搭载固定翼战机的能力。这早已突破“专守防卫”的宪法限制,却被轻描淡写为“防御需求”。
军演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2024年10月的“利剑-25”军演,4.5万人、40艘舰艇、370架飞机参演,科目包括“岛屿攻防”“海上封锁”,甚至加入“台湾有事时撤离美国公民”的演练。
日本统合幕僚监长表示这是“应对地区潜在威胁”,明眼人都知道指的是谁。
但这种依赖是把双刃剑。日本在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却离不开中国。
2023年中日贸易额37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丰田、本田等车企30%的全球销量在中国,60%的零部件供应商设在这里。
这种“安全靠美国、吃饭靠中国”的矛盾,让日本对华政策左右摇摆:一边跟着美国搞“芯片禁令”,一边派代表团恳求放宽汽车进口限制。
日本想借美国“印太战略”提升军事地位,却处处受制。
2024年想加入美国“太空军联盟”,被要求承担50%研发费用;计划引进核潜艇技术,又被附加“不得用于攻击”的条件。
这种“寄人篱下”的状态,让日本的“大国梦”始终像个没断奶的孩子。
三、低估
第三个原因,是误判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处理争端倾向对话协商,可这种理性克制,被日本某些势力当成了“不敢动手”的信号。
最典型的是核污水排海,2023年8月,日本执意启动排海,中国随即全面禁止其海产品进口。
这直接击中日本软肋,渔业对华出口占50%,北海道扇贝、金枪鱼等90%依赖中国市场。禁令实施后,渔港存货堆积,价格暴跌30%,渔民损失惨重。
可日本政府不仅不反思,反而联合美加施压,要求“撤销限制”,完全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军事上的试探更露骨,2024年7月,日本“凉月”号驱逐舰在南海以“导航故障”为由闯入西沙领海,解放军海空兵力警告驱离,甚至实弹射击警告。
可“凉月”号滞留20分钟,事后辩解“短暂误入”。这种挑衅,与对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军演,日本政府只敢“表示遗憾”。
日本的“双重标准”,源于对中国战略的误判。他们觉得,中国要搞“一带一路”,不会为局部争端影响大局。可他们忘了,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从不含糊。
2024年菲律宾在仁爱礁“坐滩”,中国海警切断其补给线;台湾地区选举期间,美国航母窜访,解放军随即在台海军演,东风导弹穿越台岛,用行动证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日本还通过文化渗透塑造对华负面认知,2023年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4.5%,动漫、游戏等在全球传播,塑造“科技发达、文明有礼”的形象,却避谈侵略历史。
这种影响让不少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停留在“落后、封闭”,甚至支持政府强硬政策。
但日本忘了,中国的克制不是软弱,而是不想让冲突影响发展。
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0%,是日本的5倍;粮食自给率83%,能保障民生;稀土、钢铁等战略资源丰富,不怕“卡脖子”。
这些硬实力,才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底气。
结语
说到底,日本的“不怕”,是历史偏见、外部依赖和战略误判的虚幻自信。
他们选择性遗忘中国抗战功绩,高估美国“保护伞”,低估中国的决心。
可现实不会陪他们演戏,2023年中国GDP是日本的4.2倍,军费虽仅为美国三分之一,却足以保卫主权;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专利数量超日本,正从“跟跑”变“领跑”。
历史早已证明,挑战中国底线会付出沉重代价。日本若继续沉迷“大国幻觉”,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最终只会被时代甩在身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