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日本著名政治家丰臣秀吉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日本以思想此作为国家的战略国策,开始觊觎朝鲜,窥视中华。
接着日本就发动了万历朝鲜之役,然而日本当时的综合实力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无异于跳梁小丑, 毫无疑问地被当时处于东亚霸主地位的大明击败。然而日本始终想要侵略华夏大地的心思依旧不减。
而作为战略要地的朝鲜,也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这种以朝鲜为踏板,侵略中国的大陆思想从明中叶一直到二战结束,始终被日本野心家践行。而在这几百年观望、窥视里,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贯穿明清的野望落实的体现,然而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骆驼比马大,日本与清朝决战,日本统治者比清朝统治者还紧张,究其原因,国小民贫,实在输不起。
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日军在开战伊始,便分别针对完全取得制海权、不能完全取得制海权、完全丧失制海权三种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只要日本海军不被完全击败,日军就打算进行“直隶平原作战计划”。(见于:《征讨清国方略》,《抗日战争研究》)
日本海军“吉野”号巡洋舰
计划主要是将大队日军运送到直隶(今河北省)后登陆,在北京附近进行决战,消灭清军主力后进攻北京。
接下来的甲午之战之,其结果不必赘述,是每个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虽然对清作战异常顺利,日本取得了绝对性优势,但日本放弃了登陆直隶的作战计划,选择和清廷和谈。日本为何愿意放弃决战计划?难道日本人良心发现?这自然不是。
甲午时期的日军战时大本营
一、意外顺利的前期准备
开战之初,日本战时大本营认为,为了实施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必须进行两点准备工作。
首先,日军需要一个根据地,这个地方将作为日军进攻直隶的前进基地。这个地方必须离战场够近且拥有大型港口,符合以上条件的便是辽东半岛,此地有大连湾和旅顺口两个港口,且距离山海关较近,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时间。
其次,日军必须由朝鲜方向跨过鸭绿江,向奉天方向进攻,吸引清军主力开赴朝鲜和盛京省(辽宁),以削弱清军在直隶地区的守备力量。
辽东半岛
清军也非常配合的将精锐的淮军部队,调集到朝鲜,而后在成欢和平壤两场战役中被日军打得丢盔弃甲。而旅大地区的守军,则被清政府抽调,部署到了鸭绿江边,再次以劣势兵力对抗日军,日军一天就突破了鸭绿江防线,清军辛苦集结的精锐部队全线溃败,一战丧胆。
旅大空虚,日军自然不会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防线的同一天,日本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清军虽然在日军登陆第一天就已经得到消息,但是在日军将近半个月的登陆过程中,清军全程围观,并未干涉。
日军登陆场(花园口)
日军登陆后立即南下,仅用一个师团就占领了远东第一要塞——旅顺口,日军进行直隶决战的根据地已经取得。但因迟迟未能取得制海权,加之日本海运能力的限制,攻占旅顺时,已经进入冬季,渤海即将进入冰期,日军被迫将时间推迟到1895年春季。
而1895年初的冬季,日军选择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彻底掌握制海权,以方便执行来年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原本计划增援旅大的第二个师团,也因为战事结束太快,转而投入山东进攻威海卫。
大连湾和尚岛西炮台
而威海卫南北炮台又是一天陷落。北洋舰队以及刘公岛北洋护军在坚守十余天后,绝望的丁汝昌和张文宣自杀,守军投降。
此时,在辽东的日军,已经将辽南清军完全击溃,兵锋直指山海关,日军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于是,日军开始着手准备消灭清廷中央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
二、决战兵力配置
中日两国正在进行谈判时,日军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直隶平原作战计划”。日军大本营已经计划迁往旅顺,并将日军重新编组为两个军的进攻部队。
1895年的旅顺口
第一军由第一师团、第三师团、临时第七师团以及其他附属部队组成。第二军由近卫师团、第二师团、第四师团、第六师团以及16个机关炮队和其他附属部队组成(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
而上面没有提及的第五师团,则担任日军在占领区的守备部队,并配备约七个大队的兵力进行后勤加强。
三、决战计划
清军在战场的糟糕表现是日军敢于执行计划的关键,在精锐部队被消灭后,清军每次战斗的伤亡,都是日军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牛庄之战,湘军部署约5700人,最终伤亡达2500人,多位营、哨官战死,魏光焘、李光九仅带少量部队突围,日军伤亡389人。鸭绿江之战,清军仅战场遗尸就多达500具,而日本仅死亡34人。
装备精良的清军精锐
部署在辽东的20万清军,却对不到十万的日军无可奈何,甚至接连丢城失地。这样的表现让日军对其作战计划更加自信。
日军的决战计划中,首先以第一军两个师团进攻锦州一线。吸引清军的注意力,而后,第二军在山海关背后的洋河口登陆。
日“直隶平原作战计划”(红为日军)
第二军登陆后,即和第一军一同攻占山海关。消灭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约10万清军。攻占山海关后近卫师团留守此地。
随后,第一军将入关,会和第一军,以五个野战师团的主力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而后攻占北京、擒获清帝。复辟南明并建立一系列小国家。
北京驻防八旗
此时的清廷在直隶拥有驻军380余营,十多万人。兵力上与日军五个主力师团旗鼓相当,但大部分是新兵,且缺乏装备,“闪殿魁十营系新募之众,且无洋枪利器,先经商之北洋发给快枪神机炮共八尊,操练未精,恐不足恃。”“牛师韩颇有将才,所部亦严整,而洋枪未齐”(见于:《中日战争》)。
这样的部队显然无法阻挡日军五个野战师团。
四、放弃的原因伊藤博文
但是后来清朝战败,双方和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是我们熟知的。那么日本为何没有将战争进行到底,执行直隶平原作战计划呢?
这是由于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伊藤博文认识到这个计划存在缺陷,推翻清政府会使整场战争毫无政治意义,即便日军在1895年能够取得直隶平原决战的胜利,也不过是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灾难。
因为即便日军真的在直隶决战中取胜,但不能保证曾经的天朝上国——大清就会分裂,更无法有效避免将来可能陷入的战争泥潭。
10年后日俄战争爆发
且消灭清廷后,日本无力消化整个中国北方,最大的获利者,将会变成北方的沙俄,更加强大的沙俄,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噩梦。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日本在中国最虚弱时选择了放弃。
我是玉牍,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我,玉牍会持续更新优质的作品供大家欣赏、交流、讨论;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拜谢各位读者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