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前段时间,我来到了广东省汕尾市游玩。作为第一次到访汕尾的游客,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于我而言满是陌生的新鲜感。而此行最意外的收获,莫过于让我解开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疑问:汕尾和汕头,原来并非“双胞胎”;更让人惊讶的是,广东人提起汕尾,使用更多的名字并不是“汕尾”,而是“海陆丰”。
![]()
在此之前,我总下意识把“汕尾”和“汕头”归为一类——毕竟名字里都带“汕”,又同处粤东,难免让人误以为它们同属“潮汕地区”。可到了汕尾才发现,这里的文化气质与潮汕地区有着明显差异,方言也是更偏向闽南语系的“海陆丰话”。广东的朋友告诉我,在粤东语境里,“潮汕”通常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而汕尾则更多被归入“海陆丰地区”。
![]()
为什么大家更爱将汕尾说成“海陆丰”?答案要从汕尾的“出身”说起。“海陆丰”并非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而是“海丰”与“陆丰”的合称——即现在汕尾市下辖的海丰县,以及由汕尾代管的县级市陆丰市。这两个地方,才是粤东这片土地上真正的“老资格”,而如今的汕尾市,反倒像是从“海丰”怀里“成长起来”的后辈。
![]()
翻开历史便知,汕尾与海丰的关系曾是“倒过来”的:在1988年汕尾设市之前,“汕尾”还只是海丰县下辖的一个镇——汕尾镇。那时的海丰,早已是粤东有名的历史大县,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县起,近1700年的时光里,它一直是这片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不仅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而汕尾镇,最初只是海丰沿海的一个小港口,因渔业和盐业逐渐兴盛,才慢慢发展成集镇。
![]()
1988年3月,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海丰县划出沿海7个镇,设立地级汕尾市,原汕尾镇成为汕尾市城区。这一调整,让原本的“下级”汕尾镇,一跃成为管辖海丰、陆丰的“上级”地级市。这种“身份反转”,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算常见:一边是有着近1700年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县,一边是仅三十多年建制史、年轻的地级市,也难怪现在的海丰人,即便隶属于汕尾市,也更习惯说自己是“海丰人”——这种对“老身份”的认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底气。
![]()
如今的海丰县,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县城里的红宫红场,是全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色印记随处可见;始建于明代的彭湃故居,青砖灰瓦间藏着革命先辈的故事;就连街头的骑楼,也比汕尾城区多了几分沧桑感。此外,海丰还是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人数众多,他们带着家乡的记忆走向世界,也让“海陆丰”的名字在海外有了更广的传播。
![]()
走在海丰的街头,听着当地人用海陆丰话交谈,尝一口刚出炉的菜茶,忽然明白“海陆丰”这三个字为何能超越“汕尾”,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两个老县的合称,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一种身份的认同。而汕尾市,虽然建制年轻,却也在慢慢形成自己的城市气质,一边承载着海陆丰的历史底蕴,一边向着海洋拓展着新的发展空间。
![]()
那么,你来过广东汕尾吗?你知不知道海丰县与汕尾市这段“身份反转”的往事?你有没有尝过海丰的菜茶,见过红宫红场的红色印记?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愿意来海丰县走走看看,感受这座千年老县的独特魅力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