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对父母因为5岁女儿调座椅意外压死2岁儿子,转头把车企告上法庭索赔200万,结果被法院直接驳回。
这事儿表面看是家庭悲剧,背后却牵扯到责任划分的大问题,法院的判决更是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
01 事件回顾
根据法院公开的信息,2023年5月1日,宗某夫妇带着5岁的女儿和2岁多的儿子开车去医院。
当时,女儿坐在车子的第二排左边位置,儿子则一个人坐在车子后后排玩手机。
等红灯时,母亲突然发现女儿把座椅调得很低,转身一看,儿子已经被压住头部失去意识,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夫妻俩认为车辆座椅存在设计缺陷——没有自动感应回缩功能、压力过大,而且车上没贴警告标识,车企得赔200万。
但车企回应:车是经过国家检验合格的,用户手册里早就写了“必须装儿童安全座椅”“别让孩子乱碰按钮”。
法院调查发现,这家人至少犯了三个致命错误:一是没给2岁孩子装安全座椅;二是让5岁女儿独自操作座椅;三是全程没看住孩子。
说白了,家长自己疏忽,却想把锅甩给车企。
![]()
02 法院判决
法院的判决书说得明明白白:车没问题,问题出在监护上。
座椅调节是手动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用户手册里安全提示写得清清楚楚。
反倒是家长,既没给孩子用安全座椅,又放任幼儿脱离看管,甚至让5岁小孩去摆弄机械装置。
这次判决坚守了一个原则:“谁犯错谁负责”,而不是“谁闹谁有理”。
以前有些案子,只要出事就找企业赔钱,搞得好像企业是“冤大头”。这次法院硬气驳回,等于告诉全社会:监护责任不能外包,家长得把自己的活儿干好。
03 别让车企背“黑锅”
有人担心:这次要是判车企赔钱,以后是不是什么事故都能赖到车上?比如孩子乱开车门掉出去,是不是要怪车门没焊死?
社会需要公平,责任必须厘清。
车企按国家标准造车,尽到了警示义务,再让他们为家长的疏忽买单,既不公道,也会助长“甩锅”风气。
04 最可怜的是孩子
案子虽然判了,但这一家人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尤其是小女孩。
官司输了拿不到钱,父母心里肯定憋着火,事后保不齐会怪到5岁女儿头上。
小女孩无意间害死弟弟,自己可能一辈子活在阴影里,如果再被父母冷落甚至责备,简直是双重伤害。
但这能怪孩子呢?
家长的一时疏忽,不但毁了两个孩子,也毁了自己一家的幸福。
带孩子不是“放养”,安全问题上容不得半点侥幸。
结论:责任不能“外包”,安全没有“万一”
社会进步不是靠“甩锅”推动的,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做父母的能多一分谨慎,或许结局会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