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诸位上午好,这里是张老讲帕
昨天张老师看诊一天,今天早上起床就给大家更新文章了
以后看张老师坐诊时间,有空就给大家更新
要是忙的话,张老师就休息了
不多说了,请看下文...
前言:
各位朋友,我是张建忠。
干中医这行当,算算也有小五十年了。
天天跟病人打交道,看的病多了,就发现一个事儿,挺有意思,也挺重要的,今儿个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
咱经常能碰到这样的病人,
手啊,它自个儿抖,控制不住;
身上呢,感觉发僵发硬,活动不利索;
走路啊,步子迈不开,就一点点往前蹭,小碎步。
很多人一看这架势,心里头就慌了:“哎呦,这别是帕金森吧?”
赶紧往大医院跑,神经科检查做一堆。
正文:
说实话,以我这几十年的经验看啊,十有八九,真不是脑子里那个“帕金森”的事儿!
根儿在哪?
根儿在咱的脾胃!
咱老祖宗的经典《黄帝内经》里讲得清清楚楚:“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身之肌肉”。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给您打个比方,咱的脾胃,就好比是身体的“后勤部长”,管着吃饭、消化、吸收营养,再把营养变成气血能量,运送到全身各处。
它就是个“加工厂”加“运输队”!
为啥身上发僵?
脾不是管肌肉嘛!
它要是虚了、弱了,或者里头堵了,这个“加工运输”就出问题了。
气血造不出来,或者运不过去,肌肉筋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润滑”,它能不僵、能不硬吗?
这就像田里的苗,缺水缺肥了,它能精神吗?
蔫头耷脑,硬邦邦的。
这跟脑子里神经直接坏死了的硬,是两码事!
为啥手会抖?
很多人一看抖,就想到“风”,想到肝风内动。
没错,是风。
但这风哪来的?
根子在脾土虚了!
中医讲“土虚木摇”。
啥意思?
脾属土,肝属木。土要是厚实稳固,就能稳稳地固定住树木。
脾土一虚,就像土松了、塌了,那肝木就固定不住了,风一吹,它就晃悠,就抖!
这是虚风,不是实打实的邪风。
你光想着去镇肝、去息风,用那些猛药往下压,压得住一时,压不住根本!
为啥?
因为你没把底下松了的土给培实、加固好啊!
土不实,树早晚还得晃。
为啥走路小碎步?
走路稳不稳当,靠的是全身气机的协调。
脾主升清,把好的能量往上、往外送,送到四肢;
肾主纳气,管着下盘的稳固;肝管着气机的通畅。
脾虚了,这个“升清”的劲儿不够了,两条腿就感觉没根儿,发飘,像踩棉花,不敢大步走,怕摔着。
肾气要是也跟着不足,收不住脚,步子自然就碎、就小。
这主要是中焦这个“气机枢纽”升降失调了,能量送不到下面去,下面又兜不住,不是神经传导那条线直接断了。
您再看看那些真到了帕金森晚期的病人,最后都啥样?
吃不下饭,咽东西都困难,肚子胀,消化不了。
为啥?
这就是脾胃彻底败了!
后天之本垮了,气血的源头枯竭了,全身都遭殃。
这反过来也印证了,脾胃的功能好坏,跟这些症状关系太大了!
那咱说的“脾胃开窍”是啥意思呢?
可不是真在脾胃上开个窟窿眼儿!
这是说,让脾胃的气机恢复通畅,该升的能升上去,该降的能降下来,中焦这个“枢纽”转起来了!
就像一个锈住的齿轮,给它上点油,疏通开,它又能灵活运转了。
脾胃这个“加工运输”一通,气血足了,源源不断送到肌肉,肌肉得到滋养了,自然就软和、有劲儿了,僵硬感慢慢就没了。
脾胃一强壮、稳固了,肝木有了依靠,根基稳了,它自个儿就不乱晃了,手抖自然就平息了。
这不是硬压下去的,是源头解决了。
脾胃升降功能恢复了,该升的升上去,该降的降下来,再加上肾气也帮忙稳住下盘,走路自然就稳当了,步子也能迈开了,碎步就消失了。
那怎么才能让咱这“后勤部长”重新得力,让中焦这个“枢纽”转起来呢?
这就是咱中医调治的关键了。
我搞了一辈子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的经典方子,最看重“方证相应”——就是得看准你到底是啥情况,用对路的方子。
但大方向,我总结有三步走:
第一步先得“通降”胃气!
为啥?
胃就像个口袋,也像个通道。
它气堵了,不往下走,你就恶心、嗳气、胀肚子,感觉吃的东西下不去,顶在那儿。
这时候你补啥都补不进去,反而更堵!
所以得先通,把路障清开。
常用啥?
像半夏、生姜、陈皮、枳壳,这些药就像给胃“疏通管道”,让它顺顺当当地往下走。
胃气降了,道路才通,后面的事儿才好办。
这叫“腑气以通为用”。
第二步再“升发”脾气。
路通了,咱得把该往上送的“好东西”提起来啊!
脾虚的人,清阳不升,就头晕、没劲儿、拉肚子。
这时候用点像黄芪、党参、柴胡、升麻、葛根这些。
但这里头有个关键:升脾气,必须建立在胃气通降的基础上!
不然你光往上提,下头还堵着,那不是更乱套?
火上浇油嘛!
所以第一步的通降特别重要。
第三步贯穿始终的是“调和中焦”。
中焦这个地方,讲究一个“和”字。
心火要下来温暖,肾水要上去滋润,就在脾胃这块儿交汇、融合,化生能量,就像和面一样,得温和适度。
最基础、最好用的方子之一就是张仲景的“理中汤”。
这方子不凉不热,温补中焦,恢复脾胃这个“和”的状态。
这是打底子的。
但是啊,病人跟病人不一样!
光用理中汤打底还不够,得看你身上还夹着啥“邪气”:
要是你舌苔又白又厚腻,大便总是不成形,稀溏,身上还觉得沉重、发懒。
这可能是“寒湿困脾”了。
就像灶台被湿冷的淤泥糊住了,火点不着。
这时候光补不行,得温化寒湿!
理中汤基础上,加上苍术、厚朴、陈皮这些,燥湿健脾,把“淤泥”清掉,火才能旺起来。
要是你舌苔又黄又腻,嘴里发苦发粘,大便黏马桶,冲不干净。
这多半是“湿热蕴阻”了。
就像夏天厨房又闷又热还油腻腻的。
这时候得清利湿热!
可以用半夏泻心汤的思路,或者加上黄连、黄芩、茵陈这些,清热利湿,给脾胃“打扫卫生,通通风”。
要是你总觉得胸口、肚子这块儿堵得慌,爱叹气,打嗝,一生气就更明显。
这很可能是“气机郁滞”。
就是气堵在中焦不走了。
这时候重点在“疏肝理气”,让气动起来。
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这些药就管用。
把堵住的气“疏散开”,升降就顺了。
结语:
各位朋友,我看了几十年病,深深体会到老祖宗说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至理名言。
很多看着吓人、被戴上“帕金森”帽子的症状,根儿常常就在咱的脾胃上。
脾胃的气机一通,枢纽一转,气血一生,那真是“大地回春”,僵的能软,抖的能停,乱的步态能稳回来!
所以啊,下次您或者家人要是出现手抖、身上僵、走路小碎步这些情况,先别急着往最坏处想。
您先问问自己几个实在问题:
“我这段时间胃口咋样?吃饭香不香?”
“大便正常吗?是稀还是干?顺畅不?”
“是不是老觉得累,提不起精神,气不够用?”
要是这几条您占了,那就先把眼光放到脾胃上来!
找个靠谱的中医好好瞧瞧,辨证调理。
记住我的话:调脾胃不是吃一两天药就好的事儿,得有点耐心,贵在坚持。
经方用对了,就像找到了开锁的钥匙。
咱中医看病的精髓是啥?
就是“司外揣内”——看你外面的症状,琢磨你里头脏腑哪儿出了问题;
“见微知著”——从小地方看出大问题;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抓住根本原因去治。
把中焦脾胃这个“枢机”调顺畅了,气血生化有源了,很多看着像“拦路虎”一样的症状,其实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培土固本,这才是治病求本的正道!
大伙儿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是张建忠,在对抗帕金森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