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司法部又公布了一起华人作案的事件,一名华裔男子从美国大学借走了珍贵的中国古籍,而且将古籍带回中国后,又用赝品还给了美国。
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他在全过程使用的都是一个日本人的身份,可以说心思十分缜密,头脑十分灵活。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冒充日本人借书
38 岁的华裔男子应杰弗里盯上了这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图书馆盗的多件中国古籍。
那盯上归盯上,这古籍管理的可是非常严格,毕竟每一本古书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价值连城。想要借走看可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要经过层层审查。不过这个可没有难倒他。
应杰弗里先是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叫藤森艾伦。随后,他又伪造了一份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访学证明,声称正在研究东亚古籍。
接着,他便开始频繁以 “藤森艾伦” 的名义向 UCLA 图书馆借阅古书。
为了增强可信度,应杰弗里还私下做足了功课,对一些中国古籍里的内容和见解都十分专业,甚至能准确指出某些版本的批注差异。
综合下来,他的表现真的挑不出一点毛病。毕竟日本学者在东亚文化圈的确比较出名,其学者对学术的研究痴迷和专业性是国际上有目共睹的。
所以,图书馆管理员被他的表现麻痹了,就这样,他利用日本学者的身份优势,巧妙避开了可能的怀疑,成功借阅了《唐诗品汇》《集古印谱》等价值超21.6万美元的国宝级典籍。
成功借阅只是第一步,如何掉包才是关键。
应杰弗里专门在酒店房间搭建了一个小型作坊,里面配备高端扫描仪、空白古纸、定制标签模板和专业装订工具。
成功借到古籍后,他先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古籍逐页数字化,连虫蛀痕迹都不放过,再用特殊油墨在手工制作的宣纸上复刻内容。
最绝的是,为了让古籍看起来跟真的一样,应杰弗里还特地通过茶水浸泡、紫外线照射和化学药剂处理,让新纸呈现出百年古籍特有的泛黄质感和纤维老化痕迹。
这套技术有多逼真?UCLA 图书馆工作人员每次核查归还书籍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不对劲。
就这样,应杰弗里在8个月内多次得手,前前后后调换了不少古籍。
直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偶然发现《唐诗品汇》内页印章与馆藏记录存在细微差异,才揭开真相。
东窗事发后,美国联邦检方迅速以 “盗窃重大艺术品” 罪起诉应杰弗里。根据美国法典 18 U.S.C. 668,这一罪名最高可判 10 年监禁并处罚金。
目前,检方仍在追查被盗古籍的下落。调查显示,应杰弗里近年频繁往返于中国大陆与香港,这让检方不得不怀疑,这些古籍是不是已经流入到了亚洲收藏品圈里进行了买卖。
此事一经曝光,震惊中外网络。
国内网络大多数还是十分激动,表示之前战争时期外国人拿走了多久中国文物,现在这个操作只能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认为 “文物本来就是中国的,物归原主天经地义”。
不过,这件事我们还是需要理性看待,有法律专家指出,这些古籍虽属中国文化遗产,但其在海外的收藏历史复杂,很多是通过合法渠道流入的。
也就是说,即便文物归属存在争议,盗窃也是违法行为!
而日媒则担心,此次事件会不会让日本学者的国际声誉受损,毕竟 “藤森艾伦” 的假身份让外界对日本学术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古籍到底去哪儿了,如果流入了黑市,为他自己牟利,他这就是纯属的盗窃行为!
虽然大家非常心疼流失的文物,但是君子要取之有道。况且这些年,中国文物回家的正道也越走越宽。
2025 年湖南博物院拿回的战国帛书,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追索的;2019 年意大利归还的 796 件文物,靠的是两国签署的文化遗产保护协定。
除此之外,还有民间成立的 “文物追索基金”,专门帮博物馆赎回流失珍品。
这些路子虽然慢,但走得稳,每一步都在为更多文物铺路。
反观应杰弗里这事儿,看似 “解气”,实则坑了后人。现在 UCLA 已经收紧了所有东亚古籍的借阅政策,连正经学者都得提交 3 封以上推荐信才能看一眼,更别说带出去了。
说到底,文物回家靠的是实力和规矩,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更不是突破法律底线的冒险。毕竟,我们要的是堂堂正正的回归,而不是见不得光的赃物!
参考信息:
来源美国司法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